“五个一工程”昨晚举行颁奖典礼
六个艺术类别,浙江样样有奖
本报记者 陈宇浩
坐在掌声如潮的台下,杭州南广影视有限公司董事长徐云抚掌感叹:“咱们浙江做文化产品的功力,真是了得!”这不是大话。昨晚,在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作品的颁奖典礼上,浙江省在参评的六个艺术类别中均有斩获。
这其中,就包括南广影视出品的电视剧《东方》。这部建党90周年的献礼剧,去年在央视一套创下2.12的收视率。《东方》引起的反响,与浙江精神文明建设的繁盛互为镜像。而今年浙江在“五个一”的惊艳表现,其源动引擎,正是来自蓬勃的文化大发展。
浙江省精神文明建设的步伐,迈得坚实而笃定。文化浙江,也有了如今的满目秋实。
7部作品 在六个类别里拿了“大满贯”
电话打给唐国强之前,徐云在西溪的公司“闭关”,苦思冥想了三天——全国的献礼剧一抓一大把,浙江要拍怎样一部片子,才能做到抓人眼球而不落俗套?
“后来我们发现,1949年到1957年那段历史,还没有电视剧好好地去表现过。”在徐云看来,那段时间,正好是新中国最特殊的一个阶段。
而几乎是在同一时间,宁波市歌舞剧院的排练房里,一批青年演员正在挥汗如雨地折腾《告诉海》。做一部有意义的、中国人看得懂的音乐剧,一直是宁波演艺集团董事长邹建红的梦想。“《告诉海》正好切中了改革开放的题材,这无疑给音乐剧本身增加了更大的艺术魅力。”邹建红说。
结果是,《告诉海》自今年1月首演以来,一口气在全省演了50多场;而《东方》去年3月在央视一套黄金档播出,收视率一度冲到2.12。
浙江人做的“精神产品”,除了琳琅的数据,背后更有独特的审美品格和创新态度。
为了拍出“波澜壮阔、金戈铁马”的感觉,《东方》剧组历时3年,几乎兜了半个地球。从天涯海角到青藏高原,从新疆戈壁到莫斯科、圣彼得堡,实景拍摄的行程达到了3万多公里。
严谨,是浙产影视剧共有的特点。国内很多战争剧、献礼剧,全都窝在一个影视城里拍摄,“这么拍,能展示当年的情怀吗?”徐云举了个例子,“就像《舌尖上的中国》,不可能是影视棚厨房能弄出来的东西。”《东方》拍“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那段,索性直接就去了圣彼得堡,登上了大名鼎鼎的阿弗勒尔号。
《东方》、《告诉海》等等,都因为踏实创新,赢得了“五个一”的信任票。而此次获奖的其他文艺作品——电影《岁岁清明》、电视剧《向东是大海》、广播剧《踮起脚尖》、歌曲《东方为什么红》和纪实文学《主义之花》,也都附着了这样的共性。
“浙江制造” 绽出新文化特色
在“精神文明建设”的通途上,浙江越来越像一个稳操胜券的骑手,一直走在前列,也随时准备迎接各种新的考验。同样,“精神产品”的创作生产过程中,几方面的“浙江特色”也开始清晰可辨。
首先,革命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近年来持续井喷。去年上半年,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连续播出的三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中国1921》、《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东方》,全都带着“浙江制造”的Logo。有关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浙江现象”,甚至一度成为业界的热议话题。
其次,现实和本土题材的文艺创作,越来越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像去年涌现的两部音乐剧《告诉海》和《断桥》,就分别植根于本地历史文化和改革开放的节点。
文化体制改革“文火慢炖”的效果,也开始体现在“浙产”的创作视野和模式机制上。像浙江影视集团出品的《中国1921》、长城影视出品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等,都是跨省合作的典范之作。而这种文化的塑造和被塑造,无一例外地都融汇在浙江精神文明建设的大叙事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