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03版:潮新闻·人文读本

文章导航

当小说家和诗人谈论诗意

他们为何意犹未尽

论坛现场 敖彬伟 朱杰 摄

  当小说家和诗人谈论诗意

  他们为何意犹未尽

  特约撰稿 段松艳

  看见,是洞察现实的敏锐;未见,是向可能性保持开放。如果把作家比喻成时代的眼睛,他们的视野,决定了书写的广度和深度。

  4月20日,“看见·未见”第12届春风悦读榜文学沙龙在浙江文学馆举行。现场汇聚了毕飞宇、罗伟章、陈晓明、西川、欧阳江河、薛超伟、艾伟、周华诚、徐兆正、易小荷、乔叶、俞冰夏,萧耳(我的同事张瑾华)等作家,他们围绕“诗意与抒情”、“浙江新锐力量”和“女性在当下”三个话题,在视频号“徐徐叨来”主理人徐洁的主持下,为读者带来了一场文学和思想的盛宴。

  第一篇章持续了1个小时,欧阳江河走出会场后,后背都湿透了:“不过瘾啊,我们5个人在一起,聊上3个小时都没问题,现在,刚说了1个小时,刚从毕飞宇这里进入高潮,戛然而止了。”

  西川立马赞同:“是啊,感觉才刚开始。”

  关于“诗意”,到底他们谈论了什么?报纸篇幅有限,大家可以去潮新闻APP看视频回放。

  话题后半段,毕飞宇表示,大家达成一个共识,每个人内心的诗意很难被定义。20多岁的时候,觉得诗意必须在,但过了50岁以后,写《欢迎来到人间》时,突然有一个很强烈的愿望,就是不能有诗意。写完后,把电脑关了,就把欧阳江河和西川的诗拿起来,读得津津有味,但这并不影响第二天打开电脑时依然坚持要没有诗意。

  罗伟章说:“我觉得你不是关闭诗意,你是想去掉以前作品的那种抒情性。其实,诗意可能更丰沛,但那个诗意就不是开出来一眼就看见的花,可能是下面的泥土根系的挣扎,盘根错节的那种丰厚。”

  而西川表示,他写的诗歌开始远离所谓的诗意,但这就开始出现一种新的可能性,这是作为作家、诗人的一个责任,哪怕你就是一个抒情的人。当然,对于诗意一词,普通读者和专业读者,含义不同。刚开始写作的人,和有几十年文学经验的人,也不一样,你的要求不一样,所能够达成的可能性也是不一样的。

  在获得春风评论奖的陈晓明看来,当着作家和诗人的面去谈论作品是非常冒险的,但这个对话非常触动他,确实有一种冒犯或者僭越的问题。他在北大上课时,读过毕飞宇的《平原》,为什么正面的端方(男主角),最后要来这么一招?“后来我理解了,他是能够处理风格化写作的,但到《推拿》是有选集的,他将风格揉碎了,我尝试去理解。再到《欢迎来到人间》,又一次发疯了,而且整体上他放弃了,将这种诗性和诗意,爱和美都放弃了,回到生活最纯粹的本质,这是反诗和反小说的。”

  诗意,讨论得汗流浃背,那么新锐呢?

  论坛现场揭晓了2024浙江青年文学之星·春季榜名单,周华诚、丁小宁、徐兆正三位青年作家上榜。

  浙江省作协主席艾伟说,“‘新’是一个很美好的词,我们把现代文学叫新文学,把70年代末、80年代以来的文学叫新时期文学。‘锐’是什么?我们希望青年作家们带着他们对这个世界尖锐的发问、尖锐的经验,以及尖锐的书写方式走进文坛。”

  周华诚说,如何让生活素材进入文本,需要经过一定的文学经验的处理。每个人处理得不一样,可以避免同质化。

  薛超伟也谈到处理经验的问题。“很多作家会写逃离,写远方,但一些作家,比如王占黑就写她去逛大润发超市,这就是非常不一样的书写。我觉得,面对同样的生活,同样的题材,文学要做的事情就是要将它写得稍微不一样。”

  青年批评家徐兆正认为,破解同质化唯一的途径是保持一种先锋的文学精神,“坚持本心,以自己的个性、自己的资源、自己的精神去创作。”


钱江晚报 潮新闻·人文读本 a0003 他们为何意犹未尽 2024-04-21 钱江晚报2024-04-2100010;钱江晚报2024-04-2100015;钱江晚报2024-04-2100011;26790244| 2 2024年04月21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