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12版:潮新闻·特别报道

同为长江文化带上的闪耀明珠
打造共富长廊,连片发展大有可为

三星堆博物馆方舱模型图
三星村考古探索基地供图
体验玉器刻画
三星村考古探索基地供图
未来乡村之大草坪公园 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供图
扫码查看相关专题

  文化资源作为一个地区的宝贵资产,如何发挥当代产业价值,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文化IP,赋能周边区域发展?既重传承和保护,也重区域协同高质量发展,余杭规划良渚文化大走廊,首创以文化推动“廊道式”连片规划发展。何为“廊道式”发展?它描摹的又是什么样的未来?同为长江文化带上的闪耀明珠,三星堆作为巴蜀文化旅游大走廊上的重要节点,又是怎样有效协同周边区域共同发展的?

串珠成链

带来更多就业和增收

  刚过去的端午节,余杭区黄湖镇青山村,一条长约百米的游龙将祝福带到村庄每个角落。这条龙由青山村驻村艺术家与本村手艺人共同设计制作龙头、龙尾和龙身骨架,新老村民发挥创意装饰龙身。黄湖镇青山村集聚了不少国内外设计师,他们在创作的同时也会邀请当地村民参与到手工艺创作过程中。据悉,村里已经有五十余户村民家庭加入“自然好邻居”计划,每户现在年均可以增收3万余元。

  黄湖,就是良渚文化大走廊的一个节点。这个文化大走廊,涵盖了余杭区北部良渚、瓶窑、径山、黄湖、鸬鸟、百丈等七个镇街。它有5000多年的良渚文化、2000多年的运河文化、1000多年的径山茶文化,通过“廊道式”发展模式,将文化资源、生态资源、产业资源整合放大。

  在1500公里之外,三星村考古探索基地负责人梅寒娇也在忙着梳理研学课程。端午后,基地将迎来暑假高峰的“硬仗”。基地在三星堆核心保护区域的中心——三星村,距离三星堆博物馆1.5公里,距离考古方舱只有几百米。基地内,考古现场、制作工坊、古蜀村落等多个互动场景一应俱全。“目前我们开发了‘做一天考古学家’考古农旅研学项目,由一批年轻的考古学者组成专家团队。”梅寒娇告诉本报记者,除了网售课程,也有很多客人是从三星堆博物馆引流过来的。基地研学课包括半天三星堆博物馆参观、半天的基地考古研学,考古课会讲考古的基础知识,会体验现场挖掘(模拟)、玉器刻画、青铜器制作等多个项目。去年一年,基地接待了5万人,为村集体贡献了经营性收入400多万元。三星村党委书记罗绪福说,“以后这个数字后面会加零,我有信心。”

  三星堆博物馆景区管委会产业发展部部长任韧介绍,三星堆已经成功创建了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区域面积120平方公里,覆盖了周边的三个乡镇。此外,三星堆文化旅游发展区也正在建设中。当地希望通过区域打造增加更多内容,一方面是让游客有更好的体验,另一方面也能够给当地老百姓带来更多就业和增收的机会。

文化的影响力

就是新质生产力

  径山镇,既有以禅茶文化、小古城商贷遗址为主的文脉,也有茶圣陆羽煮茶论经之地的陆羽泉、“江南五山十刹之首”美誉的径山寺。径山书院是镇上颇有名气的农文旅融合空间,已带动周边的农户销售额突破2000多万元。书院还打造了数字团建项目,让游客感受余杭区新农村建设的风貌。近两年,径山镇政府加大了径山书院等文旅产业的扶持力度,并出台政策鼓励孵化上下游的配套文旅企业。

  “大走廊范围内有许多‘优秀选手’。无论是整合农文旅资源的径山书院,还是集聚国内外知名设计师的黄湖镇青山村融设计图书馆,我们鼓励各个镇街发挥资源禀赋,共同打造各美其美的产业格局。”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设工作指挥部产业发展部副部长、余杭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陈峰说。

  对于如何把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产,三星村的党委书记罗绪福深有体会。

  罗绪福是第四届全国“最美文物安全守护人”,出于文保需求,三星村发展一度受到限制。“连路面硬化都不行。”罗绪福说。

  “2021年9月实施的《四川省三星堆遗址保护条例》,明确在注重文物遗址周边环境保护的同时兼顾当地发展,为探索实现遗址保护和乡村发展共赢提供了标准和依靠。”罗绪福说。今年起,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迈入深化创新阶段,其中加快三星堆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是重大项目之一。依托三星堆这个文旅大IP,三星村将农文旅产业和三星堆品牌深度捆绑,成立了包括蜀人记在内的7家集体企业,承接三星堆博物馆的旅游、研学、文创、物管等服务。三星村目前正在打造艺术村,“艺术村的打造,我算过了,至少能为村里增加350个就业岗位。”罗绪福说。

  “良渚文化大走廊和巴蜀文化旅游走廊都以文化为核心,整合周边多元资源,鼓励文化遗产的艺术创新和交流合作,来为城乡区域协同共进、助推文旅产业整体转型提供动能。”陈峰表示,借助各种文化交汇融合、广泛的社会力量参与、不断拓宽的传播手段,以廊道式连片发展格局正让良渚和三星堆的金名片越擦越亮。

联动引领

打造高质量发展增长极

  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成渝城市群是中国西部内陆地区资源禀赋条件最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创新程度最高的城市群板块。根据规划,到2035年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将基本建成全国文化旅游发展创新改革高地、全国文化和旅游协同发展样板、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

  2022年底,余杭区首提“良渚文化大走廊”构想,2023年初,“谋划打造良渚文化大走廊”写入杭州市政府工作报告,同年底,良渚文化大走廊发布“首期十大工程”和“文化+”20条政策,大走廊建设上升为“省市举措”和社会共识。

  “全域、全景、全时、全民”,是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副院长刘江红对良渚文化大走廊发展的理解。

  “良渚文化大走廊是一个方法论,从高站位来推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五位一体协同发展,通过贯穿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最终搭建起多方共赢的生态。”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张铮表示。


钱江晚报 潮新闻·特别报道 a0012 同为长江文化带上的闪耀明珠
打造共富长廊,连片发展大有可为
2024-06-11 钱江晚报2024-06-1100009;钱江晚报2024-06-1100011;钱江晚报2024-06-1100012;钱江晚报2024-06-1100013;26903120|;26903124|;26903121|;钱江晚报2024-06-1100014;钱江晚报2024-06-1100015 2 2024年06月1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