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浙江“以竹代塑”产业发展,政协委员建言献策——
让毛竹下山不再难
将竹材“吃干榨净”
本报记者 黄慧仙 徐雪纯 通讯员 雷子君
小到餐桌上的筷勺牙签,大到数公里长的排水管道,以竹子为原料的各色产品早已融入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作为生物降解材料的一员,竹材固碳能力突出,生长速度快,在许多领域可替代塑料制品,是理想的绿色可持续材料。
近日,在安吉召开的“推进‘以竹代塑’产业高质量发展”省市县三级政协委员联动议政活动上,不少政协委员将目光聚焦在了遍布浙江山野乡间的这一竿竿翠竹上:它在绿色低碳发展之路上能激发多大能量?“以竹代塑”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又面临哪些挑战?
与创新科技相结合,“以竹代塑”开辟新赛道
“别小看这个竹篾卷,做成管道,强度堪比钢铁。”在中林鑫宙竹缠绕发展有限公司一楼展厅,公司总经理助理梁璞指着一个外形像一卷消防带的竹篾卷介绍。
目前,该公司的竹缠绕复合管已初步形成给排水工程应用领域产业化发展,近10年来铺设各种规格的竹缠绕复合管道300多公里。
放眼全省,从日用品到工业生产,再到建材,“以竹代塑”产品使用场景覆盖从民用到工业的多个领域。如在杭州,沛诺新材料企业每年生产环保膜压托盘1000万个,可减少15.2万吨二氧化碳排放;复禾新材料公司生产生物基可降解高分子材料适用于塑料袋、餐具、快递袋等产品。
据省政协调研组调研报告显示,目前,全省共有竹加工企业1800余家,竹产业产值500多亿元,其中“以竹代塑”重点企业30余家,涌现了一系列代塑新产品和科技型领军企业。
在调研组看来,将传统的竹与创新科技相结合,“以竹代塑”开辟了绿色低碳发展的新赛道,正释放出巨大的市场潜力。
打通降本“堵点”,解决发展“难点”
囿于生产成本、市场接纳度、研发投入等因素,“以竹代塑”产业加速发展仍面临挑战。
“竹质刀叉勺每套成本0.4~0.5元,而一次性塑料刀叉勺成本0.2~0.3元;一次性竹牙刷每支成本约0.3元,而一次性塑料牙刷仅需0.2元……”省政协委员、省林业科学研究院院长张建向记者细细算了笔成本账,两者之间的差距一目了然。
毛竹下山难是材料成本高的主要原因。“毛竹从山上运输到山下,没有竹林道路,采伐成本比收购价还高。”临安区政协委员、杭州久仰文化创意策划有限公司总经理季淼慧走访毛竹经营大户了解到,临安现有的98万亩竹林资源中,有毛竹林38万亩,总采伐量仅200万株。他建议,设立专项补助资金,支持重点县林道等竹林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大对竹林资源的保护和培育,提高竹材的质量,降低用材的成本。
龙游县政协副主席钱焱艳则重点关注加工环节。她建议将竹材初级加工转列入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深加工实行单列分类,制定相应的切合实际的产业标准。
多措并举,让更多竹产品飞入寻常百姓家
在政协委员们看来,科技支撑、全产业链装备体系建设、消费氛围营造等,是破解“以竹代塑”产业发展困境的关键举措。
在降本增效上,浙江双枪竹木有限公司有自己的“巧”办法:建立笋竹高效连锁工厂,通过五大产品组合真正做到将竹材“吃干榨净”。
“相比过去‘泾渭分明’的分段式加工,如今闭环式的自动化加工方式可提升竹材利用率30%~40%,节约生产成本15%以上,实现‘拉进来的是竹子,运出去的全是成品’。”省政协委员、浙江双枪竹木有限公司竹材研究院执行院长练素香说。
尽管目前总体上“以竹代塑”产品价格高于塑料产品,但考虑到全生命周期的社会成本,相关产品仍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在省政协委员、湖州市政协主席李上葵看来,通过加快编制“以竹代塑”主要产品名录,推进“以竹代塑”产品在住宿餐饮、商超市场、医药、快递等领域先行应用,有利于进一步培育“以竹代塑”市场体系。
杭州市政协委员、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副馆长俞梁则建议,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加大对行业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的扶持,设立省级应用推广基地等政策支持,更好地推动产业发展。
委员们认为,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和绿色消费理念的深入人心,“以竹代塑”产品必将更广泛地飞入寻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