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对话巴黎残奥会七金得主蒋裕燕
一切归零再出发,下个目标洛杉矶
本报记者 张峰 摄影 彭鹏 李翔
本报记者 张峰 摄影 彭鹏 李翔
“如果说上一届(东京残奥会)我带着遗憾回来,这一次巴黎之旅对我来说是完美的。”在浙江省残疾人文体中心,记者见到了刚刚倒完时差的蒋裕燕,在她最熟悉的泳池边,一身红色的国家队服,简单的马尾辫,很远就能看到那张年轻爱笑的脸。
这个19岁的绍兴姑娘,在刚刚结束不久的巴黎残奥会中,10天参加了9项比赛(6个个人项目和3个团体项目),共斩获了7枚金牌,刷新两项世界纪录和三项残奥纪录,在闭幕式上担任中国体育代表团旗手,是名副其实的夺金王。
最大的感受是累
回想这10天的巴黎之旅,蒋裕燕最大的体会就是累。“其实去之前我也没想到能做到现在这么好,只是尽可能地全力以赴,几乎每天都有比赛,而且既有短距离又有长距离,既有自由泳也有仰泳、蝶泳,每天都要调整,到后面几天真的是累。”
她很累,也真的很拼。一直持续到9月8日巴黎残奥会闭幕当天,蒋裕燕还有一个项目要比,当时大部分人都已经没了比赛任务,都在想着去哪儿逛逛,“说实话当时我的心都跟着她们去了,最后一场比赛我听着水声脑子里都是懵的,但只能咬着牙坚持。”
除了累,巴黎给她的另外一个感受就是热烈的赛场氛围。“游泳馆的气氛很好,我感觉所有的比赛日都是爆满的,欢呼声和掌声都非常响亮。这在其他残疾人比赛里是很难得的,我很喜欢现场的氛围,虽然有些欢呼是给其他队员的,但我照单全收,都当是给我的。”
每当蒋裕燕站上领奖台,凭借自己的实力让国旗升起、国歌奏响时,她都会情不自禁地大声地跟着唱国歌:“那一刻的自豪和满足感真的难以言说,没准坐得近的观众可能会听到我的声音。”
不满20岁,单届残奥会7枚金牌,蒋裕燕凭借自己的“拼劲儿”写下了她的传奇。
是对自己的无数次超越
传奇,是她在泳池中无数次对自己的超越换来的。
三四岁时的一场车祸,让蒋裕燕失去了右手和右腿。为了防止肌肉萎缩,也是为了女儿更好地康复,妈妈就报了一个暑期游泳兴趣班。从入水的那一刻开始,蒋裕燕就爱上了游泳,“对我来说刚开始下水掌握平衡是最难的,我记得突然有一天我就开窍了,我想鱼有一条尾巴,而我有一条腿,在水里我可以享受自由。”
就这样,她在泳池里用一个月时间完成健全人三个月的课程,展现出令人叹为观止的游泳天赋。后来入选市队、省队直到国家队,蒋裕燕每天都至少要训练6个小时,游近10000米,要是成绩不达标还要加练,她是所有教练都期待的“理想运动员”,不叫苦、不叫累、有底子,还享受比赛带来的压力和挑战。
2017年,初次登上全国残疾人游泳锦标赛的蒋裕燕就拿回了6金1银,一战成名;2018年首次站上国际赛场,在雅加达亚残运会中3金1银、她也凭借自己的刻苦游向了更大的舞台。
在东京残奥会上,她报名了多项赛事,最终收获2金1银1铜,但天性要强的蒋裕燕对这个成绩并不满意,“我觉得当时自己发挥得并不好,很多平时练的东西没有展现出来,所以心中有不少遗憾。”
之后三年,她在教练团队的帮助下调整备战重心,从擅长的中长距离项目,有意识地往短距离、需要爆发力的项目转变,平时的训练中也加大了陆地上的力量训练。这一改变让她在去年的杭州亚运会上就斩获颇丰,获得7金1铜,成为当届亚残运会获得金牌和奖牌最多的选手。
为了弥补东京奥运会上的遗憾,更是为了为国争光的信念。巴黎残奥会她用7枚金牌再次塑造了属于自己的传奇。
目标瞄准洛杉矶残奥会
出色的成绩也让她收获了一个响亮的称呼——折翼飞鱼。面对这样一个称号,蒋裕燕开始还会显得羞赧,但如今的她更能坦然地接受:“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对得起这个称号吧。”
站在聚光灯下,蒋裕燕也自知有了更多的责任,面对那些跟她有着同样路径的少年们,她期许他们能勇于尝试,但也不要盲目复刻别人走过的路,“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不一定要盯着某一个具体的人,如果一定要我说点什么,就是想告诉大家,只要有梦想、有方向、一直去努力,我们都会被看到,我们都会闪闪发光。”
谈到接下来的目标,蒋裕燕眼中充满坚定:“走下领奖台,一切就重新开始了。对我来说,运动员的生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远一点的目标,肯定是后面的洛杉矶残奥会,近一点的还有明年的全国残运会,只要能继续游下去,我就不会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