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皇朝墩发现世界最早水稻田,他们还“装修”“排水”
9000年前,住在墩里的上山人
本报记者 马黎
台地遗迹地层剖面 |
下面贴着标签的两层“楼”就是测出水稻“指纹”的古稻田层 |
村里的稻田 |
衢州皇朝墩发现世界最早水稻田,他们还“装修”“排水”
9000年前,住在 里的上山人
本报记者 马黎
上周,浙江又一个考古项目刷屏了——
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上发布了浙江衢州皇朝墩遗址、江苏兴化草堰港遗址、河南方城八里桥遗址等3项考古的最新进展。其中浙江皇朝墩遗址首次发现上山文化中晚期至跨湖桥文化时期水稻田,这是迄今世界发现年代最早的水稻田,完善了上山文化稻作农业起源的证据链。皇朝墩遗址是目前保存最完好的上山文化中晚期至跨湖桥文化时期环壕聚落遗址。
“最早”和“首次”,都可以单拎出来做标题,但是标题之后,皇朝墩里更值得蹲的是什么?
“皇朝墩遗址考古最大的意义,是古人给大家留下了一个年代早、又非常完整,包括居住区和生产区,甚至还包括周边水利的完整‘景观聚落’。”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向明这样说,他也是皇朝墩的发掘领队。
9000多年前,人们的生活面貌,究竟什么样?
八层“楼”里住着谁
最近一年,“考古中国”重大项目中有一个新立项的课题,名字叫“长江中下游早期稻作农业社会的形成研究”,浙赣湘三省联合申报,浙江省主要以上山文化为工作重心。
皇朝墩是上山文化发现的第22个遗址点。
上山文化的命名地在金华浦江的上山遗址,我们说“万年浙江”,正是因为上山。最新数据显示,上山文化遗址已经发现了24处,分布范围以金衢盆地为中心,并扩散至曹娥江流域、灵江流域和浙东近海岸地带。其中衢州地区有4处,分别是皇朝墩、荷花山、青碓、下库。
皇朝墩遗址,也属于上山文化,年代距今约9300至8000年,从上山文化延续到了跨湖桥文化,“两代人”在这里生活了1300年,而且一直种水稻。
这是一个环壕聚落遗址,是古人的居住区、生产区,总面积约5.5万平方米,加上水稻田一共7万平方米。
遗址主体包括2处台地、1条环壕。台地,就是居住区,今人看来只是一个大坑、一片土,但所有的线索,都在地层剖面上。
地层和楼房很像,都是垂直分布的,但编号倒过来,是从高往下编号的,地层的1楼是最高的。考古上还有一个名词“打破”,就像地震楼塌了,再也分不清几楼是几楼了。
皇朝墩两个居住区的地层,没有“塌楼”,一目了然。
2号台地有8层楼,最底下3层全都“住”着上山人,出土了他们扔掉的生活垃圾,有大量夹砂灰陶、红陶片,以及石料和石器,可辨器型有壶、罐、平底盆、石磨盘、石磨棒、石环等。
接着,跨湖桥人无缝衔接,“入住”了上面5层,丢掉的“垃圾”,有夹砂灰陶、红陶片、磨石、磨棒等。
考古人发现,这个台地后来不断堆垫,被沿用,说明又有人来这里生活了,不仅零星发现了一些汉代遗物,还有唐宋墓葬。
上山人也会搞“装修”
上山文化发展到中晚期,就出现了环壕聚落。
环壕,一种环形沟渠,是古代聚落或者特定区域的边界,像一个围绕着村庄或重要地点的大圈圈,通常是人工挖掘出来的,起防护作用。比如在良渚文化遗址的余杭玉架山遗址,就发现了6个环壕,生活了6个氏族的良渚人。
皇朝墩的环壕完整地环绕南北两处台地,同时把它们隔开,像画了一个葫芦。
环壕跟“楼房”一样,上山人和跨湖桥人也都在用。看“楼层”分布,从上到下——2至5层是跨湖桥文化时期,6至7层是跨湖桥到上山的过渡时期,8至10层是上山文化时期。
而且上山文化与跨湖桥文化层位上下叠压,器物之间有较强的源流关系,这也是皇朝墩遗址发现的一个意义:对研究上山文化与跨湖桥文化之间的演变关系,完善我省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序列具有重要价值。
眼前出现了一块凸起的毛毛松松带点红的土。考古人看一眼,就兴奋了,这是红烧土。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周东亚给我科普,红烧土原本可能是建筑的墙体等部位,后来受到灼烧后被氧化变红。这说明,当时的人有意营建,对环壕边坡进行了装修。
考古的内核,就是透物见人。
在上山文化晚期,先民就掌握了使用红烧土加固边坡的技术,壕沟及台地位置趋于固定,并从跨湖桥文化时期开始,壕沟面积渐渐缩小,遗址逐渐废弃。
“这个边坡还是做得很漂亮的。”周东亚蹲下,又看了看这堆平平无奇的土,“因为人为烧过,所以结构特别稳定,跟我们现在的水泥地相比,硬度也不会差到哪里去,很坚硬。”
找到了古水稻田的“指纹”
说完古人的居住区和环壕,来看看水稻田。
上山文化遗址曾普遍发现了炭化稻米、稻壳等等,以及与水稻耕作、收割、加工、利用相关的证据链。那么,有没有古稻田,在哪里?
前期勘探时,考古队发现环壕东侧有一块很平整的低洼地带,面积约1.5万平方米,底部特别平整,打上来的土也比较黏。而且洼地两边有明显的两道隆起,刚好把洼地卡住,看起来很像稻田。
“会不会是稻田?”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植物考古学家郑云飞也有同感。
考古圈有句话,想得到才能挖得到。
我们走到环壕东侧的剖面前——先好好看看这幢“楼”。
住在4楼的,是汉代人,地层比较厚,出了很多汉代的绳纹板瓦,以及一些青瓷片。
“我们脚底下踩的,是一层。”——我啥也看不出来。
5楼是间歇层,“特别硬”,周东亚指了指。再往下“走”,去6楼看看。“6就是稻田了。”
下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