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江实验室研发的卫星“超强大脑”
巴掌大小、不足1公斤
拥有每秒32万亿次算力
本报讯 昨天,之江实验室天基计算系统研究中心科研副主任李超紧紧盯着屏幕,他和团队半年来奋斗的心血——智加X2星载智能计算机搭载于产自浙江的国星宇航的星时代-21号卫星随火箭一飞冲天。智加X2一旦开机启动,天上就多了一颗能看会算的“智慧星”。
由之江实验室天基中心团队研发的第二代星载智能计算机智加X2,如移动硬盘一般大小。发射前夕,记者来到之江实验室看到了这台星载计算机的“真身”。
智能计算机:
可在云上做计算
“别看这只有巴掌大小、不足1公斤的黑盒子,里面可藏着32TOPS(32万亿次)的算力,每秒能完成32万亿次的计算操作。它的功能就像天上卫星的‘大脑’,能实时智能处理星上遥感数据,也能进行系统软件故障自检和自恢复等。”李超介绍。
给卫星装上一个“算力大脑”,意义非凡。此前,天上的卫星像一个“无情的摄影机器”,会对地面上的情况进行连续不断地拍摄,然后等卫星将图像传到地面处理中心,进行图片分析和处理。
但受限于网络带宽限制,部分图像数据无法全部回传地面,整个数据传输处理过程时间长、效率低,准确性也没有保证。有了智加X2的存在,卫星可以从“天感地算”升级到“天感天算”,直接在轨道上处理和分析数据,通过智能算法实现对地球表面更为精细的观测和监测。比如卫星遥望地面时,如果有浓厚的云层遮挡,智能算法能直接分辨减少拍摄。
“卫星拍摄一张图片可能需要占4G~5G的存储空间,但在不影响图像质量的情况下,智加X2可以将图像压缩十倍有效减少带宽的使用和存储空间的占用。”李超说道。
最低的成本:
半年迭代X1至X2
今年2月,智加X2的“前辈”第一代星载智能计算机已经搭载捷龙三号运载火箭飞上天空。在半年时间里,智加X1运行情况良好稳定,已经开展了百余次测试,实现正常运行。
相较前一代,智能X2集成度更高,功耗降低了50%,体积和重量减轻了30%以上。“载荷降低1克,和节约了1克黄金差不多。”李超告诉记者,“成本效益是空间技术的关键因素,功耗和重量的降低,将大大降低卫星成本。”
大幅度降低研发成本,并对功能进行升级迭代,仅仅用了半年时间,李超团队是怎么做到的?
对此,李超说:“之江实验室的优势,就是我们能以最低的成本和最快的速度去完成技术目标。”
本报记者 林辰辰 赵彩霞 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