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14版:潮新闻·健康读本

曾经的干部和涉外医院,面向社会敞开大门

浙江医院:让全省老年病人有“医”靠

  2024年,坐落于西子湖畔的浙江医院迎来70华诞。70载栉风沐雨,它技术发展与人文关怀“两翼齐飞”,绘制出一幅医疗健康的美好图景。探访即将揭幕的院史馆,仿佛能从时光的长河中见证新中国成立75周年以来辉煌变革的缩影。

  著名版画家张漾兮先生于1962年在浙江医院住院时,灵感迸发,以医护人员为原型,创作《抢救》。这幅充满紧张与关切的版画如今被置于院史馆显眼处。

  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冬夜,一位衣衫褴褛的老者晕倒在医院门口,医护人员见状合力对其实施救治。病床一侧,一名年轻医生正给老伯戴上氧气面罩;一名戴眼镜的医生眉头紧锁,解开老伯单薄的衣衫,为他听诊;一名年长的医生屏息凝神为老伯诊脉,他的围巾还未解下,似乎刚匆忙抵达医院……

  这一幕,生动地勾勒出医院“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一个“多学科诊疗”的医疗模式,也在这里引入、创新、发展,并实现了质的飞跃。

  浙江医院始建于1954年,建院伊始以干部医疗保健和涉外医疗为主,1979年浙江医院全面向社会敞开大门,2018年三墩院区正式启用。“怀臻德之心,行精术之道”,浙医人始终恪守。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作为浙江省重要干部医疗保健基地,浙江医院承载着深厚使命,始终秉持公益性,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积极贡献。

  全生命周期“保驾”

  老人有了“医靠”

  随着天气逐渐转凉,家中一有咳嗽声响起,杨岚(化名)的神经便紧绷起来,担心老人受凉引发肺炎。父亲患有慢性支气管炎,还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基础疾病,时常需要往返医院治疗。年迈的母亲去年体检查出肠道肿瘤进行了手术,术后胃肠功能十分脆弱,饮食十分精细。丈夫的家人也即将搬来杭州,作为家中独女,多重的照护压力让杨岚喘不过气来。

  杨岚的遭遇也是众多家庭共同面临的困境,经济水平提升,老龄化日益凸显,民众的平均寿命得以延长,随之而来的是医疗需求的显著增长。“老年人面对的健康挑战更为复杂,常常是多种疾病共存,慢病与急症交替发生。”浙江医院院长毛威教授指出。

  近年来,浙江医院持续创新、上下求索,打造了一支专业的老年多学科诊疗团队,并构建了“医康护养疗”一体化的老年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确保医疗服务可及性,为老年朋友提供卓越的医疗关怀。

  “在医疗救治领域,医院投入资源重点建设老年医学、重症监护、心血管疾病、急救、康复、护理等多个学科,在这样的布局下,能够确保在面对患者病情波动时,及时提供全方位救治,为病人追求最佳医疗结果。”毛威介绍。

  三墩院区作为浙江省老年医疗中心,延续总院“基因”打造全省老年病治疗康复中心、研究中心、指导中心,并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开展国际医疗交流合作。人脸识别就诊、发药机器人,医院的多项智慧化举措让未来医院在这里有了“雏形”。需要康复治疗的患者,感受到满满“科技感”:长年卧床的老人依靠重力装置第一次双脚朝下感受到站立;在安全承托下老人借助顶端轨道自由迈步恢复肌力……

  患者出院归家,医院积极响应“最多跑一次”改革理念,携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构建大城市-社区-家庭之间无缝转诊的“西湖模式”,打通老年人医疗可及性的“最后一公里”,就医体验全面提升。

  安享晚年

  他们在这里不再是“病患”

  在这里,老小孩们不再是“病患”。浙江医院的“老年病综合示范病房”,是我省首个以“老年病多学科团队诊疗模式”为核心的新型病房。住在这里的老人有不同的家庭背景、工作经历,有璀璨过往,也有经历磨难。在浙江医院副院长陈新宇看来,倾听他们的“故事”,关注他们的需求,对疾病的管理非常有助益。老人们在这里被理解、被尊重,实现从“病患”到“个体”的转变。

  对话张老家属前,记者并没有意识到眼前坐在轮椅上、说话中气十足的九旬老人患有阿尔茨海默病多年。两周前张老已有十几天不愿吃饭,从衢州老家转运浙江医院时,由于营养严重摄入不足,老人精神状态明显衰弱,晚上还一度坠床。陈新宇召集多学科团队共同参与老人方案的制订,给他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信任与安心。

  “现在胃口好不好,早上吃了什么,可以走动看看吗?”陈新宇耐心上前询问。老人欣然应允。短短两周,老人的身体状况已显著改善,现在他已能在陈新宇的搀扶下站立,稳健地迈出几步。“8点55分,父亲出去遛弯大概走了30米;今天早上和他一起背了二十四节气,忘记了几个被父亲提醒。”张老的女儿事无巨细记录了父亲每天的日常,了解到老人年轻时热爱吹笛,医护人员提醒可以让他重新拿起笛子,唤醒那些美好记忆。

  “像对待孩子一样,多花一些精力和耐心,老人可以获得更多幸福感。”陈新宇指出,药物不是唯一“武器”,康复营养、心理关怀、社会支持同样至关重要。为了达到老人照护目标,这里的工作无不充满善意,细致成了这样:将助眠药物调整至晚饭前后,让老人次日可以规律入眠;当老人因心理障碍难以迈出病房门槛时,护士会用“善意谎言”,鼓励他们往更远的楼栋做检查,只为让他们多走几步……

  治疗过程中,家属也成为了多学科团队中不可或缺的一员。老人住院期间,跟家属共同商讨照护目标,制定照护措施,对家属进行有机划的照护指导,使得出院后的“居家照护”成为可能,让老人能居家维持较为稳定的状态,极大地减轻了家庭照护压力和社会负担。作为我省安宁疗护指导中心,浙江医院多学科团队也同时致力于将安宁缓和医疗的理念贯穿在全生命周期中,让老人享有更好的生活品质。

  织密健康大网

  居民在家无忧

  位于浙江省最东部、舟山群岛最北部的海岛县嵊泗,拥有大大小小岛屿600多个,长期困扰当地岛民的问题,便是去省城就医,坐船乘车需要五个多小时。浙江医院嵊泗分院落成,承担了当地大量的急危重症救护工作,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将先进的技术、服务理念留在了海岛上。

  2023年,嵊泗县迎来了首个血液透析中心,四年来未曾回家的岛民,每周三次独自在外透析的日子终于结束,得以与家人团聚;78岁左主干重度狭窄、急性心梗的大伯,在岛上卫生院初步复苏后通过急救艇紧急转运,在嵊泗人民医院得到了院长毛威和当地医护人员的及时接力救治;肺结节联合门诊云诊室加强了……医院陆续交出“双下沉、两提升”满意答卷。

  近年来,心血管疾病成了危害人类健康“第一杀手”。浙江医院积极探索慢病管理,打造了心血管病防治浙江样板。十年间,浙江医院建立24万人大型队列,对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实施长期管理;发布浙江省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分布与防控形势报告;高危人群的防治指南和技术规范相继出台,为全省乃至全国的慢病管理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和参考,助力健康中国目标的实现。浙江医院作为国家卫健委“省级心血管病防治技术牵头单位”,毛威表示,从省到市、再到县,一张慢病防治管理的全国大网正在逐步编织中。

  翻开崭新的一页,70载精彩蝶变,浙医人不忘“以人为本”初心,为中国医学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钱江晚报 潮新闻·健康读本 a0014 浙江医院:让全省老年病人有“医”靠 2024-09-30 钱江晚报2024-09-3000008;钱江晚报2024-09-3000009;钱江晚报2024-09-3000010;钱江晚报2024-09-3000020 2 2024年09月30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