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年前一名青年来到杭州创建了一家占地仅三亩八分的医院
如今拥有七大院区、五千床位和万余职工
浙大一院:医疗“航母”,驶向新蓝海
本报记者 孙燕 通讯员 王蕊 江晨 钱冰冰
浙大一院总部 |
1947年秋,当第一缕晨光穿透薄雾,一位年富力强的青年风尘仆仆,从贵州贵阳几经辗转来到浙江杭州。他站在略显荒芜的田家园,面对两幢破旧的民房,眼中闪烁着梦想与希望。
青年此行受浙江大学竺可桢校长之邀,出任浙大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前身)首任院长。彼时资金短缺、物资匮乏、社会动荡……小小的“弄堂医院”却怀揣光荣与梦想,立志成为“南方协和”,全心全意守护人民生命健康。
77载岁月更迭,在战火纷飞中诞生,在国家建设中奉献,在改革开放中跨越,在争创一流中奋进。浙大一院如今已成为布局七大院区、开放床位5000余张、职工逾万人的医疗“航母”。
世间一切伟大壮举总是默默完成,世间一切智者皆为深谋远虑。是什么力量,让她穿越时空,照亮未来?又是什么精神,让她不断超越自己,奋力书写浙江顶级医院发展的璀璨诗篇?追本溯源,她这样一笔一划书写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浙一答卷”。
开创“南方协和”
开头那名不远千里来到杭州的青年名叫王季午,出生在苏州城东的一个书香门第,由于从小天资聪颖加上踏实勤奋,提前读完了医学预科课程,顺利考入北平协和医学院。
完成5年的医学课程从协和毕业后,王季午获得了美国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留校任教,后来被协和聘任为住院总医师,成为了当时最年轻的住院总医师。
1940年王季午在美国吐兰大学进修热带病学,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他毅然回国,历尽艰辛来到抗战大后方贵阳。1941年到1946年在贵阳医学院执教。
贵阳医学院是北平协和医学院热带病学专家李宗恩筹办并创立的,多位“协和人”曾在那里执教行医,因严谨治学、办得有声有色,享有“小协和”的美誉。
彼时,浙江大学师生在竺可桢校长的带领下西迁,并于1940年抵达贵州,坚持办学七年。
“要把浙江大学办成综合性大学,就必须有医学院,而且在文、理学院的基础上,办医学院更为理想。”初心不与年俱老,奋斗永似少年时,竺可桢校长接受其好友著名医学教育家林可胜和李宗恩教授(均为北平协和医学院的院长)的建议,决心依托浙大理学院的雄厚实力办医预科,建立一所协和式的一流医学院。
大不自多,海纳江河。1945年底,竺可桢邀请李宗恩为浙江大学医学院组建筹备小组,担任浙大医学院院长。李宗恩因受聘为北京协和医学院院长并主持协和复校工作,因此,推荐王季午教授主持浙大医学院的筹备工作。
三个月后,竺可桢在遵义约请了时任贵阳医学院教务长的王季午,商谈浙大拟设立医学院的计划,并诚挚邀请其担任首任院长。
王季午来到了杭州即着手改建两幢民房,将其中一幢作为医院,另一幢作为职工宿舍,方便随时抢救患者。
1947年11月1日,浙大医院就在杭州直大方伯田家园开院应诊了。作为浙江大学创建的首家附属医院,它仅占地三亩八分,拥有65张床位,66名员工,开启了打造“南方协和”的征途。
“当时在医疗条件比较简陋的杭州市,新添了一所医务人员比较齐全、医疗设备比较先进的医院,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赞赏和病家的由衷欢迎。”王季午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
作为首任院长,我国传染病学泰斗王季午建院之初言传身教,不辱使命,秉承求是学风,以科学的理念管理医院,培育学术氛围,使“严谨求实”成为医院深厚底蕴中最基本、最核心的文化基因和元素,贯穿医院整个历程,文化血脉一直延续,内涵日臻丰富,对医院的发展影响深广。在他的倡导下,建院之初的浙大医院病历便全用英文书写。
建设国家医学中心
这段开创“南方协和”的历史,如今也被装进浙大一院庆春院区17号楼的院史馆中。
院史馆一部分主要是创业篇章,另一部分为发展篇章。馆内陈列着一张张珍贵的历史照片和一件件实物,比如建院当天的职工大合影、建院之初的大门、王季午先生在小八千卷楼办公的场景重现,还配有智能设备,全景式地展现了浙大一院发展壮大的历史进程。
时间是忠诚的记录者,也是伟大的书写者。馆内记录着浙一人在医学发展史上创造的一个又一个高光时刻:1952年首次证实我国钩端螺旋体病流行,1959年国内外首次提出骨髓检查对恶性组织细胞病生前诊断的重要价值,l977年开展全省首例同种异体肾移植,1986年全国率先开展人工肝支持系统诊治重症肝炎,1996年开展亚洲首例有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术,2017年以H7N9禽流感为代表的新发传染病防治体系重大创新和技术突破,再到2019年全球首创化疗后联合自体小肠移植胰腺癌根治术,2020年全球首例多米诺肝移植联合小肠移植、全球首两例老年新冠肺移植……近年来首创70余项全球领先技术,牢牢守住人民健康的防护线。
这家医院的底蕴还有家国情怀,在院史馆二楼拐角处,一段关于浙大一院为终末期肝病患儿提供免费救治的“小黄人”公益项目的介绍,让不少人驻足停留。
2019年8月,这个项目正式启动,依托医院国际顶尖的移植团队,累计为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近400个县近千名贫困患儿实施免费肝移植手术,荣获中国慈善榜“年度慈善项目”称号。
如今,医院驶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院史也在续写精彩。成为国家医学中心建设单位、全国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试点单位、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综合类别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牵头单位,矢志成为医疗卫生事业创新发展的引领者、公立医院深化改革和高质量发展的示范者,为全面推进卫生健康现代化建设贡献“浙一力量”。
破解未竞之题
浙大一院如今打造器官移植、感染病两大全球引领学科,拓展28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集群优势。面向肿瘤、心脑血管、神经、泌尿等领域重大疾病救治,建设高水平专病中心18个。不仅是国内开展大器官移植门类最齐全的医学中心之一,还持续迭代器官移植、感染重症一体化救治等10大引领技术体系,开展全面改善医疗服务十项行动,创新构建全病程MDT(多学科联合诊疗)“浙一模式”。
院史馆内触摸历史,也激扬未来。医院不仅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医药卫生行业、教育行业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零的突破”,还多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和省部级科技奖励,打造开放共享的高能级科研平台体系;在战略性、全局性、基础性科技问题攻关上,集中力量开展“临门一脚”和“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运用新质生产力推动科学研究范式变革;承担着浙江大学临床医学本科课程的主要教学与实习基地任务,有41名终身教授、百余位博士生导师,每年培养大量优秀医学人才;响应数字化改革浪潮,持续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形成了“急救一体化”“就医一站式”“全院一张床”等应用场景;聚焦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建设,稳步提升医疗服务辐射能力。
2024年1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2022年度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结果,在参评的1414家三级公立综合医院中,浙大一院排名全国第2。
院史馆的最后,“创新向未来”几个大字蓬勃欲出。远在杭城的东西两翼,浙大一院总部二期工程以及浙江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工程(浙大一院钱塘院区)正如火如荼建设中。
77年前奔赴杭州创建医院的那个青年,面对“浙一人”的这份答卷,不知是否会感到满意,而有关浙大一院的精彩故事当然未完待续。
浙大一院院史馆开放时间为周一到周五上午9:00~下午4:30,院外单位/人员参观需要提前预约,而后由医院工作人员陪同参观,联系电话:0571-87236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