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D0001版:人文
3  4  
CEB 版 PDF 版
再一次,农村在上海滩发出吼声 关心农村的前途,就是关心中国的前途
乡土的感觉 人人都有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zjrbneirong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1月1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再一次,农村在上海滩发出吼声 关心农村的前途,就是关心中国的前途
——本报与浙江教育出版社联合征文“我是农民的儿女”结集推广到沪
  如果你生于城市,请了解一下那段陌生的生活

  如果你生于农村,请回顾一下那片血脉的土地

  站在上海,请别忘记

  我们都是农民的儿女

  本报上海专电 “关心农村的前途,就是关心中国的前途”,著名学者陈子善昨天在上海图书馆现场说,“你们做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把记录真实农村的文字传递给了更多人,让社会各界都来关心农村的前途。”昨天,本报与浙江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的《我是农民的儿女》征文集新书发布会在上海图书馆举行。上海的文化名家,钱谷融、陈村、吴亮、陈子善、赵丽宏,以及在沪高校的有志于农村研究的学子,再次为农村的现状发出呐喊,为农村发展脑力激荡。

  2005年的1月23日,本报记者也曾在华师大金沙江宾馆举行过一次“推广会”,跟昨天一样,我们将那些来源于浙江农村的调查推广到上海,籍由那些关心农村的上海学者、媒体的声音,让农村在中国经济核心区域发出自己的声音,让更多的经济建设参与者能回望一下农村、关心一下农村,呼唤用社会的合力来帮助农村解决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困境。

  当时,由本报与浙江教育出版社联合主办的“我是农民的儿女”征文活动经历了第一轮的组稿。本报记者长达几月的下乡组稿,几千篇来自于乡村少年笔下的作文,如雪片般飞来。那些站在农村起跑线上的乡村中学生直击现实,感悟和书写农村现状、农村下一代的真实处境的问题,给编辑部以及所有关心农村的学者带来了巨大的震惊。我们本来不知道,这些孩子如此现实:在富阳高桥,他们的父母早已不再种地,但孩子们很小就知道,他们是跟城里孩子完全不同的孩子;我们本来不知道,这些孩子如此矛盾:在东阳,一个想尽办法供孩子上学的家庭往往是村里房子最破旧的。孩子说,什么是孝顺?是好好上学找个好工作呢,还是不要上学,早早地减轻父母的负担?我们本来不知道,素质教育在农村会有这样的悖论,农村的孩子早早地懂得了疼惜父母,早早地就学会感恩。但是他们不会弹琴不懂音乐不会画画,他们过马路不知道要等绿灯,这样的素质教育到底是不是成功的?

  “我是农民的儿女”征文活动整个过程几乎都是在2004年岁末和2005年初那个严寒的冬天甚至大雪纷飞中进行的,而现在把这些作文、报道、调查和研讨整理成书时,又是一个冬天了。而将“农村”这个命题塞进快速的上海节奏中,似乎是对繁华都市生活的闯入。然而,昨天当我们布置会场时,一位在上海图书馆上班的工作人员,一位白净的上海姑娘指着现场的“易拉宝”说,“20年后,也许农村也成了今天的上海。”就像一种哲学推断,在这位上海姑娘的心里,“农村”已经是与上海密切联系的一个词,生活在其中的上海人已经将上海的未来,与那些出现在上海各处的“农村”人捆在了一起。

  而在记者来上海的火车上,记者翻看的《我是农民的儿女》一书还引起了一位旅客的注意。这位旅客是杭州一家外贸公司的总经理,是人们口里的“成功人士”。这位成功人士一看到《我是农民的儿女》,即产生了兴趣,并问记者可不可以让他买下这本书。“我也是农民的儿女,我是在下沙、九堡一带长大的。小时候,我常常为了保护视力而去望那些绿油油的菜地。现在,不但菜地没了,那里整个样子都变了,连我的小伙伴也变了,他们早就不用种地了。我常常想,这样的变化,到底是好还是坏?”他说,“我关心着农村,即使我现在在城市过上了好日子,我依然为农村担忧。”

  这些真实的表白,可见一种真诚的认同。起码,他们和许许多多的已经离开了农村的普通人们,将来在别人谈起农村、农民、农业时,平静的心底会激起一腔热血。不会忘记, 我们都是农民的儿女。而那些对农村没有记忆的城市新一代,也将会从关心未来的角度来关心一下我们共同的家园。

  作家余华说:在中国,关心农民的命运,就是关心每个人自己的命运。

  学者王晓明说:一个到处都是支配者的聒噪,而被支配者——特别是最弱势的群体——却没地方发声的环境,是很难长久维持的。我推荐这本《我是农民的儿女》,因为其中有被支配者的微弱的声音。

  学者南帆说:乡村的年轻一代仍然背负着农民的沉重历史。但是,我想说的是另一句话:关键是我们有什么作为?    本报记者 韩晓军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