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B0007版:人文
3  4  
PDF 版
年的味道怎么越来越淡了
守住文化之根
“节味”期待创新和活力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zjrbneirong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1月1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节味”期待创新和活力
  陈德来(原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在日本,有专门的民俗博物馆,把以前用过的锄头、犁耙、钟表等都陈列展示出来,东西很简单,但至少可以让年轻人了解传统。中国现在也在进行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和抢救,但了解的人不够多,应该发动更多的人参与、关注这件事,这样才会在全社会形成保护传统、保护民俗的气氛。    

  赵征(省群艺馆研究员):中国有不少民俗节日已经消亡了,像6月24日的荷花节。一方面是旧节日在消亡,另一方面新的节日也在不断地出现,像慈溪的杨梅节、黄岩的密橘节、塘栖的枇杷节。经济是文化最活跃的因素,我们不能为了节日而节日,而是要在节日中注入经济动力,这样才会让这个“节”变得更有生命力。

  季沉(原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文化艺术一旦没有个性,就失去了存在下去的理由和根基。所以,在世界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的今天,本民族的文化更不能丢。一个节的形成是需要时间、文化等做支撑的,老百姓自发形成的“节”才会有生命力,那些纯粹靠行政命令形成的“节”不会长久。

  顾希佳(原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我们太缺乏文化自觉,总觉得传统文化中多的是糟粕,会阻碍社会发展进步。但是看看我们的邻国,他们在保护传统文化、传统节日方面做得比我们好得多,但他们的经济照样很发达。可见,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并不影响经济的发展。

  蒋水荣(《山海经》杂志副总编):以前的人为过年要做好多准备工作,买年货、大扫除、供奉祖宗、请财神等等,仪式感很强,这是最能让习俗传承下去的核心东西。现在的过年只剩下吃一顿年夜饭,小孩子可能还会盼着拿压岁钱,其他真没什么内容了。年味淡了,自然就失去了它的吸引力。很多人觉得到乡下去过年有意思,就是因为农村还保留着比较多的仪式。可惜我们之前都把这些传统仪式当作封建迷信一概加以扫除,现在的中年人都已经不懂得这些规矩,更不用说年轻一代。    

  朱秋枫(原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我觉得在保护民俗节日的过程中一定要先明晰一个概念:这些传统庆典、祭祀活动算不算封建迷信。

  童萃斌(原杭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我觉得节庆问题的根子在观念问题,很多意识形态上的问题没有疏通,导致现在一些民俗节日被淡化。

  王恬(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仪式感缺失确实是让民俗节日慢慢失去吸引力的一个重要原因。拿过年来说吧,现在都流行到饭店里去包一桌年夜饭,轻松是轻松了,但没什么意思,感觉和平常日子没啥大区别。我们把过程省略了,只留下了结果,但很快发现这个结果很无趣。前几天一个朋友和我聊起他们家过年的情景,都是老一套的程序,很复杂,但很有意思。我儿子在旁边都听呆了,想去他们家过年。所以,过程是重要的。

  阿德(墅园林风茶楼老板):现在西方传过来的洋节挺受年轻人追捧,这些洋节大多有具体的象征物,比如圣诞树、圣诞帽、圣诞大餐,这一整套的东西就让人感觉这个节日很热闹。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借鉴他们的方法呢?春节快到了,我正在考虑把农村的年糕制作技术引过来,在茶楼里现场制作表演,让来宾品尝,顺便也介绍一下年糕和春节的关系。有了民俗活动,年味就会浓一些。

  本报记者 张 瑜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