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在小说《祝福》的开头,鲁迅先生这样描写中国人一年中最重要的事情——过年。然而时隔 80 多年,如果鲁迅先生在天有灵的话,恐怕要吃惊于现在的旧历年底,天空中没怎么显出新年的气象来,耳朵里倒是灌入了不少“保卫春节”的声声疾呼。
上周末,我省多位研究茶文化和民俗民间文化的专家在杭州聚首,在临近年关的氛围中,话题从茶文化转到传统文化上显得再自然不过。更何况,前段时间,河南一位他们的同行、民俗专家高有鹏发出了一个《保卫春节宣言》,直到现在还在搅动他们的内心。
春节式微了吗?我们还需要过年吗?春节要不要保卫?……
越来越淡的年味让这些问号一个个地从民俗专家的口中蹦出。刚刚过去的腊八,除了老年人还颇有兴致地在杭州方回春堂门前排队领一碗腊八粥外,还有多少人记起这个传统的中国节日?按传统,吃过腊八粥就要洒扫掸尘、置办年货,准备过年了,可现在的空气中哪里闻得到年糕腊肉的香味、令人兴奋而渴望的过年气息?
与此同时,被民俗专家们频频唏嘘提及的,却是韩国人抢先把“端午祭”申报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洋节在中国年轻人中间的热闹劲。原本“最中国”的传统瑰宝眼睁睁地被邻国抱了个满怀,而在西方流行文化的冲击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热衷于过洋节而觉得自己传统的节日“太土”了——当传统节日遭遇尴尬,是怪别人“抢走”了我们的宝贝,还是该反省是不是我们冷落了自己的节日?
问过一个在杭读书的外地大学生,春节对于你意味着什么?他这样回答我:挤火车回家,走亲访友,吃吃喝喝,然后等着回校。一直以来春节被国人所理所当然赋予的团聚意义,在这个 20出头的新生代身上已荡然无存。当伴随春节而来的仅仅是“回家过年”、“应酬”、“大吃大喝”等必须要完成的任务时,你还能指望年轻人对这个节日抱有多大的期待和憧憬?
还有一些人,同样感觉“过年如过关”:要掏压岁钱,要办分岁酒,要请客送礼,单位发的年终奖根本不够用;没完没了的吃喝,拒绝不了的应酬,通宵玩乐,比工作的时候感觉还要累;更别说过了年又长了一岁,上司领导对你的期待又多一分,身上的压力又重一担,年后的工作计划又要开始酝酿了……现代生活的压力使得很多人眼里的春节变了味,渐渐失去它原来的面貌,也淡漠了春节作为中国最传统节日之一的文化特质和精神内涵。
尽管如此,我还是坚信,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不是别的国家一个申报就可以夺走的,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渊源和民俗礼仪也不是西方洋节的一时盛行就可以替代的。年味是越显淡寡了,但根植于中国人内心的过年回家团聚的情绪,却在经济大潮中日渐强烈。春运大军年年有增无减,很多人漏夜排队买返乡的火车票,就是要在辛苦了一年后,回家与妻儿团聚,过个好年。
西方洋节能使街头人潮涌动,但中国的春节就是有本事使街头冷清,使人心向家,使世界各地的中国人不惜放下手头的一切事情回家过年,这背后就是一股传统文化的凝聚力,一种中华文明的根之所系。有这样的历史文化根基,也许春节本身并不需要保卫,急需保卫的倒是春节的过法。某种程度上说,正因为春节承载了一个民族深厚的历史和文化,记忆太多,礼节太多,节日难免古板、沉重,在年轻人看来就有点“不好玩”了。所以,让春节从几千年一贯的穿新衣、吃大餐、送大礼中摆脱出来,赋予它新的时代特色,创新过法,让它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真正成为中国人放松团聚、享受亲情的心情家园,才是我们呼唤保卫春节的实质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