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本报记者 罗凰凤) 有些名不见经传,却是真正的“王者”;虽然规模不大,有些却已经站在行业的顶峰……数量庞大、异常活跃的中小企业,曾撑起了浙江经济的一大片天空。而在耀眼光环的背后,这个群体也遭遇到了成长的烦恼。日前,我省首份中小企业发展报告出炉,我省的中小企业存活率仅为45.83%,“小而美”的同时也面临“小而弱”的尴尬。
“中小企业的成长”是此次报告的主题。报告显示,截至2005年底,全省拥有各类中小企业30.41万家,数量占总企业数的99.6%;资产总量35683.81亿元,占全省总资产的82.6%;从业人员1130.71万人,占总从业人数的82.7%。另一个更为关键的数据是,在全国500家最具成长性中小企业中,浙江共有105家入围,占总数的21%,浙江成为拥有成长型中小企业最多的省份。
然而,数量庞大的背后,生命力不强、自主创新能力弱等缺陷也在显现,尤其是小企业的成活率和平均生命周期指标还不高。据统计,2004年,全省每天约有240家民营企业注册登记,同时,每天也有130家企业注销关闭,存活率仅为45.83%。
从传统的小作坊起步,很多中小企业仍然摆脱不了低层次发展的模式。自主创新能力明显还不够强,绝大部分中小企业的产品模仿国内外大企业,来料加工、OEM业务比重较高,原创性、自主性产品偏少。据调查,80%的中小企业没有进行新产品开发,产品更新周期2年以上的占55%左右。
“我省是中小企业大省,但目前还谈不上是中小企业强省。”据省中小企业局有关人士介绍,要想转变就必须在自主创新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特别是以自主研发为基础的原始性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