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03版:每日新闻·两会
3  4  
PDF 版
勇敢冲破“玻璃门”
浙江鞋为何麻烦这么多?
从“温州制造” 到“温州创造”
民企创新的经济学解读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zjrbneirong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1月2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从“温州制造” 到“温州创造”
省人大代表黄作兴的创业故事
  没有任何背景,他成了两获布鲁塞尔“世界发明及工业革新尤里卡金奖”的中国第一人;没有领导授意,他成功研制了口径5米的电动真空蝶阀,填补了国际空白。这,就是省人大代表,中国江南阀门有限公司董事长黄作兴。

  2004年8月28日下午,温家宝总理考察了江南控股集团的中国江南阀门有限公司。没拿国家一分科研经费,看到黄作兴生产的精细阀门,温家宝总理赞誉有加:“你造的阀门滴油不漏”。

  对黄作兴而言,短短的几十分钟在他的一生中产生了巨大影响,尤其是总理就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提出的意见。黄作兴感触良多,他说,不符合环保、高污染的产业应该制止,而符合环保、高科技含量的产业应该扶持,这不仅有利于振兴民族产业和提升企业品牌,还使企业看清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60年代第一代阀门在温州问世,那时候,温州阀门绝大多数是家庭式作坊,装备落后、技术落后、设施落后,因此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低下,标准达不到,容易造成泄漏。回忆那段岁月,黄作兴说:“上世纪80年代初,温州民营经济处于家庭作坊的原始阶段,说不上什么技术创新,更谈不上核心竞争力,仿冒假货充斥全国各地,导致不少地区和企业拒绝温州货,真是尝够了因没有核心技术而到处碰壁的滋味”。

  在1991年,黄作兴自主创新研发了第一代产品,可是由于当时温州产品名声差,没有办法推广应用。“1992年那个冬天我怎么都不能忘记,当时我背着装满新产品的编织袋,怀着满腔的热情到了人家厂门口,一听是温州来的,根本连门都不让进,甚至有些店铺,贴出不卖温州货、没有温州货的牌子,当时对温州人的尊严和人格是极大的打击。后来,我们来到上海,与有着百年字号的江南造船厂合作,我们的新产品终于在市场上得到认可。”

  为了实现科技创新,黄作兴发扬了三顾茅庐之精神,“我记得在1993年的时候,三次亲自前往沈阳,邀请科技人员,历经了企业十几年的努力,我们又不怕路途迢迢,到酒泉引进了一批核能、核电方面的专家,我们经常说‘100个科技人员不算多,1000个营销人员不厌倦’,没有科技创新就没有企业的进步。”

  历经30年的改革创新,温州阀门行业已经告别了原始积累,告别了家庭式作坊,在装备上进行了大量改进,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更重要的是不惜重金引进大量阀门行业的设计制造专家。这几年“江南”为提高企业的现代化厂房、为引进高级科技人员,先后投入了2.5亿元资金,从原来家庭式的作坊成为现在全国最现代化的厂房、设备、技术企业之一。

  黄作兴说:“中国人不能仅仅靠做衬衫鞋子来打开国际市场,高技术含量的东西我们也能做。以前一火车皮的阀门拉出去也就是100万,现在我们卖出去2个阀门就值100万,科技创新含量的不同使得前后利润有了极大的差距。”

  没有春的付出,哪有秋的收获。经过几年的努力,温州的阀门现在成为国家生产基地,每年全国同类产品450亿元,温州销售额达到200亿元,占我国市场40%左右,在中石化、中石油、电力行业等阀门企业最大用户的合格供应商名单中,温州企业占了60%,温州阀门成为供应的主力军。过去温州的阀门因为充斥着假冒伪劣,偷工减料等因素一度被采购商列入黑名单,时过境迁,人们再用眼光重新打量温州时,温州的阀门已经成功地从“温州制造”走到了“温州创造”。 本报记者 陈进红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