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D0001版:过年回家民俗
3  4  
PDF 版
亿万中国人独一无二的回乡大潮
过年不是娱乐,而是一种信仰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zjrbneirong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1月2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亿万中国人独一无二的回乡大潮


  本报讯 昨天,在郑州火车站因大雪滞留10个小时的建德人孙伟峰对本报记者说:“过年的味没有淡,你只要看看火车站里那些一定要回家过年的人群,你就会明白,平淡的或许只是形式,浓的是每个人心中的那股劲。”这是本报自1月16日开通《年味怎么越来越淡了》系列报道新闻热线以来,最有代表性的一种言论。

  据新华社本月20日的统计数据,这天,滞留在北京和郑州火车站的16多万名旅客在等待了10多个小时后终于陆续踏上了回家的旅程,显然孙伟峰是这天16万回家过年大军中的一个。而今年40天的春运期间,中国将创纪录地有20.42亿人次奔波在归乡、再返程的路上,形成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人流大潮。

  像迁徙的鸟儿,过年回家几乎成为中国人一种本能的飞行。过年“没意思”,回家却显得“很必要”,为什么?年轻的白领伍小姐说,“我对祭神、祭祖等老家人热衷的活动没多少兴趣,但我对能在这段时间安静地窝在家里很受用。现代生活根本不缺乏热闹或奇异,甚至是过分的热闹和奇异了。难得春节这段时间跟家里人呆在一起,整个人都会比较放松,而强调亲情的中国新年会在情感上给焦虑的现代人一点心理安慰。”

  在本报近一周的热线电话接听中,关于“是否要保卫春节”,“是否要坚守传统”的观点有很多种,除了一些读者单纯地说“是”或者说“否”,更多数的读者认为,“传统以变了形的方式存于我们的心中”。在杭州颐高数码城工作的武汉人孙军的观点很能代表当下大多数年轻人的看法:“中国的春节有各种各样的传统民俗,逛庙会、放鞭炮、舞龙、吃团圆饭、穿新衣等,这些作为形式上的传统已经被淡漠,但这些形式背后所传递出的对家人团聚的重视,对自我及家人幸福平安的心理需求则一点都没变。只不过,现在兴起的‘民俗’不一样,比如短信拜年,以及应运而生的短信文化,那些花样百出的祝福,从本质上说跟古代流行的春联也没什么区别,所以,传统不是我们想坚守就坚守得了的,传统中的精华部分早已经用一种行为方式、心理需要、精神需要、情感需要等多种需要落实在我们生活的最细节。”

  自称喜欢挂在网上的“e时代不靠谱青年”小孙说:“你以为我们这些网络漫游人就不喜欢过春节了?你在年三十的晚上到网上看看,电子贺卡满天飞已经是小意思,各大论坛里的‘新年好’更是数不胜数。今年的网络新年更值得期待,首先是博客,各位‘博士’肯定第一时间在自己的博客里跟大家拜年;还有播客,闪客,网络电影的制作者,他们会利用自己的‘小平台’,用更好玩的方式说‘新年好’;还有那些热衷于ICQ、QQ、MSN的人,更是天涯若比邻,互动直播各自的过年趣事。这种形式,你说是坚持传统还是现代创新呢?什么是俗?大众流行的东西固定流传了算不算一种风俗?所以,我认为坚守传统,保卫春节最重要的就是‘跟着感觉走’,形式不重要,如果心底的需要是传承下来的,那我们不就坚守了传统了吗?”

  本报记者 宋宾娜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