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当前,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病和癌症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群,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昨日,笔者从杭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了解到,一项历时三年的研究课题提出了我国慢性病防治五项模式。日前,省专家组在课题评审中指出这一做法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据悉,该中心慢性病防治所刘庆敏领衔的课题组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模式的研究》中为我国慢病的防治确立了5个环环相扣的“锦囊妙计”:
一是慢病防治应是社会行动,慢病防治应与传染病处于同等重要地位,应出台更多政策支持开展慢病防治工作;
二是以死因监测为基础,逐步建立危险因素和慢病发病/患病监测体系,健全我国慢病监测协调管理机构。在我国首次提出了慢病监测的“三梯度模式”,即各地可以根据当地的疾病谱和资源条件,按照国家出台的统一监测规范和标准进行组合。
三是慢病群体综合防治模式,以社区为平台,以健康促进为主要策略,以临床医学与公共卫生整合为基础,以社区诊断为依据,以周期性体检和健康档案为核心,动态地掌握社区居民的健康状况,针对人们生命中的不同时期开展个体化和群体化相结合的健康评价、危险因素评估、干预、健康维护等系列的卫生服务。
四是缩小我国慢病防治筹资地区差别和城乡差距。筹资以各级政府财政投入为主,社会和医疗保险为补充,企事业和其他非政府组织协助的模式。
五是健康促进模式,建议通过发挥媒体的社会作用,完善社会公德,促进社会健康氛围的形成,促进人们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的改变。 本报通讯员 施水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