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D0002版:人文·文化新闻
3  4  
PDF 版
· 村民考虑到了生态,很好!
· 文学清风频吹 “新农村”
· 我的家乡,我的牵挂 征集你的“温情电话”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2月2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村民考虑到了生态,很好!
  本报讯 几十年的农村实践,他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切不可把农村问题仅仅当成是农村的问题”;走遍四十多个国家的农村,他看清楚了这一点:“我们不能简单地相信只要城市化就解决问题”。他就是温铁军,2003年7月,他与河北翟城村民集资建造了中国第一个免费培训农民的晏阳初农民建设学院,也因此成为2003年CCTV经济年度人物。昨天,就新农村的建设问题,就本报报道过的一些浙江新农村文化设计的样本,温铁军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谈起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温铁军说:“中国到现在,工业发展到中期阶段的时候,城市化加快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国家领导人提出两个反哺:即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那么相应地就提出新农村建设。所以我们说我们现在是在发展到这个阶段的时候,与时俱进地把新农村建设作为解决当前中国非常紧迫的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方向提出来的,它既符合我们国家的客观需要,也符合国际上通行的规律。”

  对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到浙江农村作过调研的温铁军来说,浙江的农村在他的脑海里并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浙南和浙北的农村是两种不同的类型,浙南私营个体经济发达,这种情况下,公共品提供相对少(编者注:经济学名词,指公共权力部门提供的,服务于社会公共利益的物品或服务。),而浙北农村在这一方面却做得很好。我们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原则是以政府为主导,以农民为主体,通过政府的公共投资与农民的主动参与性相结合,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农村,所以这里的新农村不是‘红墙绿瓦’这个概念,而是指农村的整体。”

  对于本报报道过的浙江衢州黄土岭村正在建设的“农家乐”生态旅游,温铁军则认为:“很好,这种做法客观上继承了农村的传统文化,而真正的农村发展就应当是这样,不仅仅强调农村的生产功能,而是生态的,文化的等许多方面。”

  同样,浙江安吉山川乡的生态公园,用处理过的废水进行灌溉;实行垃圾分类等做法都让温铁军十分赞赏,“也许农民们很短的时间内还分不清垃圾的分类方法,但这种做法无疑是正确的。我们不仅要农村人文传统和自然环境的全面恢复,更应逐步建立起比较符合农村实际的社会保障体制,逐渐把在城市中已经相对过剩的社会文化资源引向农村,适当地引入外来志愿者帮他们提供一些卫生知识、文艺知识等,帮助农民把各种社会文化组织发展起来,最终实现在农村达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

  本报记者 宋宾娜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