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13版:每日新闻·互联
3  4  
PDF 版
· 科学博客:守身如玉 寂寞如饴
· 李虎军:科学报道七年之痒
· 张小军:渴望成为百科全书
· 李 淼:闲谈情趣物理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2月2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张小军:渴望成为百科全书
  张小军做记者采访别人快9年,被人采访却是因为成了博客。他于是对本报记者说:“你看,你看,这就是科学的力量。”    

  当我们一起交流美国哪些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新闻多些,哪些媒体的科学新闻出色一些时,他显然回到了曾在美国采写科学新闻的两年往事……他说他最佩服的是毛磊——也是新华社驻华盛顿的科学记者,我忙附和说他的报道对美国科学和政治的关联度把握很深刻。张小军大笑,说,同行相重啊。

  不过,他说,美国科学类新闻记者分得细,有专门叫science(科学)记者,也有health(健康)记者、IT记者、航天(space)记者等,不同国家科学发展程度不同,科学媒体分类也不同,比如日本,科学新闻主要就是报纸电视等每天有版面(专栏)介绍新技术产品。

  张小军对科学报道的深入,我假如把一些时髦的词都加在他头上,也不过份:一位有国际化背景的,有专业背景的,有科学素养的年轻的记者。看看他得过的荣誉有:中国新闻奖、国际新闻奖、新华社社级好稿,中科院科星奖等。不过,他说他最珍视的荣誉是在贵州支教期间,被评为“思南师范优秀教师”。

  写博和职业有关

  张小军第一次开博客是去年年初,开在加拿大的一个中文网站上,后来因为工作忙没有及时更新。今年1月,他再次开博。记者问他,别人开博很多是表达个人情感感受,你好像总带着职业使命感?他说,我开博是想在作为新华社科学记者的身份和个人内心感受之间找一个平衡,这种平衡我现在还在寻找中,还在探索中,但有一点是清晰的:我不想做风花雪月的小资博客。我的职业是记者,但职业难道不是人生中的一部分吗?我这个职业带给我一些不同于别人的人生体验,我把它们在我的博客中和人交流,岂不快哉?!

  他说,科学之重要,作为记者越采访越有体会也越热爱这活儿。而新华社只是传播科学知识系统中的一环,我开博客可以和同事、网民作些传播技术层面上的交流,同时,这种交流过程中也可以传播一些有效信息。哪怕我说错了,也没关系——博客不就是这精神吗?大家可以反驳我。

  “科博”少是国人个性使然

  问张小军国外科学家博客多不多,他说还可以。国内科学家开博少的现象,他也注意到了,他说估计是中国人喜欢深思熟虑,怕说错话。

  他说,经济和科技是当前国内国际交叉新闻最多的两个领域。通过设立财经专线,经济新闻在国内和国际间的障碍正在消融,而障碍问题仍困扰着科技新闻。他说,他和同事在十年内要把科学传播的技术摸索出一个像样的模式出来。

  贵州贫困山区支教

  2003~2004年,张小军在美国做了两年驻外记者后回到国内,就去了贵州贫困山区支教。在那里,他教学生英文。一个特殊的教学手段和他的职业一点分不开:他为了让孩子们有自信,叫孩子们用英文给2003年诺奖获得者写信,讨教学习方法。

  张小军的职业使命感是如此强烈,他说,真正做新闻的人,永远不会落伍于时代,永远会越干越聪明。仅凭这点,新闻是一个只想想就让人兴奋的行业,他说,他最感兴趣的领域是科技新闻,目标是成为百科全书式记者。    

  本报记者 章 清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