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13版:每日新闻·互联
3  4  
PDF 版
· 科学博客:守身如玉 寂寞如饴
· 李虎军:科学报道七年之痒
· 张小军:渴望成为百科全书
· 李 淼:闲谈情趣物理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2月2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李虎军:科学报道七年之痒
  总点击率:2021

  草根身世:《南方周末》驻京科学及健康记者已5年,在此之前供职于《科学时报》2年

  出道时间:从事科学报道7年多了,做博客半年

  BLOG上的窝:http://blog.sina.com.cn/m/lihujun

  自画像:I'm Hujun Li, a Chinese science writer, and a Knight fellow forever. My friends call me “Tiger”.

  

  模仿当红娱记的称呼,给1974年出生的虎军戴上男“科记”的帽子,想来虎军不会怪我吧?

  虎军是四川人,在武汉理工大学读本科,在四川大学读硕,全是材料方面的,典型的理科男。

  麻省一年

  我们同样关注科学领域的新闻已经7年了,钱江晚报的科学版面正好也是1999年开办的。2000年春天的时候,我在北京采访两院院士,和虎军在科学时报的办公室混了一面,彼此都印象模糊。后来听说他去了南方周末,经常看到他漂亮的文笔在对开的大报上张扬着。是在2003年秋天,听同行的同行说,他获得Knight科学新闻奖学金项目的资助,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做了一年访问学者。昨天和虎军通电话说起这件事:“我真羡慕你的英文水平好呀,在美国采访科学家大开眼界吧?”

  “那一年我的确过得很充实。我们项目一共有10位Knight学者,其中6位美国同行基本上是科学新闻战线的老兵,平均年龄超过40岁,而包括我在内的4位国际记者当时没有一个人超过30岁。项目主任包以思·伦斯伯格(Boyce Rensberger)先生说,这或许是因为科学新闻在发展中国家还是一个新的领域。”

  “守身如玉”是科学报道的底线

  《谁制造了牙膏信任危机》是虎军近七年职业生涯中反响最好的报道之一,却也是他着力最少的报道之一。

  曾有媒体援引英国《旗帜晚报》的一篇失实报道,抛出“高露洁牙膏致癌”说,搞得人心惶惶。虎军通过调查后发现,“高露洁牙膏致癌”说纯属空穴来风。他在《谁制造了牙膏信任危机》的报道中说,所谓“高露洁牙膏致癌”,完全是对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彼得·威克斯兰(Peter Vikesland)一项研究的断章取义,威克斯兰本人也根本不认同这种说法,但是,在一份英国的非主流媒体以及国内诸多媒体的渲染之下,一场“牙膏信任危机”就这样被制造出来。

  虎军按照做科学新闻养成的职业习惯,找到相关研究论文的原始出处,然后和论文作者——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威克斯兰取得联系,结果就写出了那篇报道。过程就是那么简单,反响却出乎他意料的大。为什么呢?虎军认为他只是做到了科学报道的底线——守身如玉。虎军说,许多记者可能不熟悉科学新闻,但只要查阅原始论文,采访相关学者,事实就可以澄清。

  科学报道七年之痒

  同做科学报道,我和虎军有许多共鸣,觉得现在报道科学的传媒少,从事的记者寂寞,虎军说:

  “对呀,做科学记者相对是弱势,时政、经济类记者吃香,而做文艺、体育的娱记知名度会很高。不过,我享受这样的寂寞。”

  “你为什么开博呢?”

  “我在新浪上的博客名叫《风讯台》,这个名称原是1957年创办的中国科学院院刊之名,即《科学时报》的前身。Science Outpost(《科学前哨》)是李约瑟1948年出版的介绍战时中国科学界的日志。我博客的中文名叫《风讯台》,英文名叫Science Outpost,我盗用了这两个名称,就是想在博客上写一些科学传播方面的东西,和同好者交流。对我来说,写报道和写博客不一样,新闻报道当然越大众越好,但博客不一定要搞得很大众。我发了一组‘科学报道七年之痒’的博客文章,刚好也梳理一下我的科学新闻从业路。”

  虎军用婚姻的七年之痒来作比喻,说明他和科学新闻,爱之深,言之切,有痛苦更有痛快吧。心与之戚戚焉!

  本报记者 徐 澜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