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真是用了心。”老张说,这个网站的“掌柜的”就是位年轻人。
张巍,网名“掌柜的”,29岁,当过厨师、发行员、编辑。2000年11月11日,酷爱老北京文化的张巍开通了个人网站———老北京网,网站专门介绍老北京的风俗、景点和胡同知识。
“2004年,网站开通了论坛,两个月里,会员就有了100名,而四个月后,会员就达到了1000名,如今会员已达4300人。”提起网站的发展史,张巍如数家珍。
2005年6月25日,十多名爱好胡同的网友相约,召开了第一次网友见面会。
会上,老张提议成立了“老北京拍记工程队”,有计划地开展对北京胡同的拍摄活动。
“拍是指拍摄,记是指记录声音、记录笔记,北京的胡同有上千条,所以这是个大工程。”老张如此解释。
但让老张感到难堪的是,拍记队相约头一次周末活动,连他自己在内,总共才来了3名网友。
“但到了第二个星期,队伍就增加到了7人。”老张说。
2月26日下午1时半,当老北京拍记队走在汾州胡同时,队伍人数已增加到了53人,老老少少把狭窄的胡同挤得满满当当。
胡同深藏“活书页”
“如果那天不是他站在我身后,这段历史可能永远就不为后人所知了。要知道,那个院落如今已被夷为了平地。
“故宫的历史,本身就有详细的皇家记载,但仍有一大批学者在研究,而北京的胡同史,却鲜有学者深入研究。”老张说,其实,胡同里的老人和故事才是老北京文化的活书页。
“新中国成立以后,北京的胡同更是出现断档记载,我们现在就是进行抢救性的民间挖掘工作。”。
2005年年底,前门外一条老胡同开始大面积拆迁。
有一天,老张在一处即将拆除的老宅前进行拍摄,身后有名40多岁的男子指指画画。老张和他一搭话,聊出了一段老北京商号佳话:上世纪初,干果老字号“聚顺和”与如今仍被人熟知的“通三益”在北京城龙争虎斗,生意不分上下。当时北京商会推荐通三益参加巴拿马国际展览,但通三益东家怕参展泄露祖传秘方,于是就假装热心将名额让给了聚顺和。聚顺和东家为人老实,认为这是好事,没想到竟一举获得了巴拿马国际展览金奖,轰动了北京城。
随着时间变迁,聚顺和日渐沉落,这段历史也逐渐被人遗忘。只留在了老张所遇到的这位男子记忆里——他就是聚顺和掌柜的孙子。
“如果那天不是他站在我身后,这段历史可能永远就不为后人所知了。要知道,那个院落如今已被夷为了平地。”老张颇为感叹。
探访胡同中,拍记队会不断获得这样的惊喜:在草厂三条33号,发现了袁世凯小妾的住所;在铁树斜街发掘出了我国第一家民营制板局——华昌制板局;通过比对西打磨厂90号的广东会馆、南横街111号的粤东新馆、米市胡同的一块乐善堂石碑及鲜鱼口地区的一处民国院落,由此揭开了广东会馆在北京老城的整个发展史。
老北京拍记队的网友构成中,除了民俗专家、摄影师、古建专家、民俗地理专家、胡同爱好者外,来自高校的学生日渐增多。
“胡同里藏着大学问。”老张说,这些小故事像串碎珍珠一样连起来,其实就是一部老北京城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迁史。队伍中的一些学生已把在胡同中探访的成果作为自己的论文课题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