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15版:每日新闻·瞭望
3  4  
PDF 版
· 京城网友难舍老胡同
· 性病游医起家 卫生局难处罚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3月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京城网友难舍老胡同
自发拍摄上千条胡同 已留下20余万幅相片
  大耳胡同25号,青砖雕瓦,红色大门前两座如意门墩油光发亮,一枝榆树懒懒地耷拉在围墙上。

  “进去看看吧。”一位年轻人举手轻敲大门。

  门内露出一张老太太的脸,看见门前聚集着几十个带着相机的人,顿时紧张起来——“你们找谁啊?”

  “奶奶,我们是老北京拍记队的,是专门拍咱北京胡同的。”年轻人凑上去大声解释。

  老奶奶笑了,把大门推开。

  迎面是一面影壁,左拐,是一扇形如戏台的木门,门前又立着一对方形兰草纹饰石墩。“喀嚓”快门声响成一片。

  2月22日,这一群人又出现在北京的胡同里。每一周,他们都会在网上发帖相约,一起拍摄日渐消失的老北京胡同。对内他们以网名互称,对外他们叫自己“老北京拍记队”。

  年龄最大的网友是61岁的“城根”,他总是习惯把相机藏在棉衣里层,撑得肚子鼓鼓囊囊;“掌柜的”是带队人,手中总是高高举着那根兼当讲解棒的三脚架;“老张”有些沉默,却会冷不防冒出一段老房子背后的历史故事……

  按照常例,负责召集网友工作的“虫子”拿出一张从考古书籍里复印的大栅栏地区胡同分布图,标注出了当天的行进路线。

  这一天计划拍摄的10条胡同中,其中两条已经被列入了不远处贴出的大栅栏地区的拆迁公告里。

  “我们现在完全是跟着拆迁的步子走。”老张说,“我们的目的是完整、客观地记录一个古都的历史变迁。”

  老张的胡同情结

  “拍胡同就像吸鸦片,有了第一次,你就会深陷其中。”

  在老北京拍记队,老张被公认为是“学问最大”的一个,他也是这支特殊队伍的发起人。

  “拍胡同就像吸鸦片,有了第一次,你就会深陷其中。”47岁的老张全名张金起,曾当过编辑、开过公司,如今的全职工作就是逛胡同、拍胡同。

  老张从自己熟悉的大栅栏地区的八大胡同入手,开始对这一带的老建筑进行拍照。

  “我和摄影师不同,他们是哪里美拍哪里,而我不论好丑,更多的是全程记录。”老张对自己的要求是,每个院落他都要敲门进入,每条胡同里的原住老人都要走访到,门楼、扶手、雕花、罩棚等细微建筑构件都要一一收入镜头。

  “哪怕门前挂着臭袜子、破短裤,我的镜头也不会避开,这种原生态的东西才是最真实的。”老张说。

  一路拍下来,著名的八大胡同被老张访了个遍,坊间流传的小凤仙、赛金花、蔡锷等历史人物的故事也一一在胡同中得到了充实和考证。

  “看得越多,越会感觉到失去它们是多大的代价。”老张说。

  老张的步子停不下来了,他又将大栅栏地区的114条胡同全部走访了一遍。此时,时间已过去了5年,老张拍摄的胡同照片已达到了4万张,胡同日记也记录了厚厚的几大本。

  2005年,老张编写出版了胡同专著《八大胡同里的尘缘旧事》,在史学界引起巨大反响。

  老张每走完一条胡同,就会用红笔在地图上画一笔,5年下来,他发现红笔区域却还没有覆盖到老北京城胡同分布范围的十分之一。

  “当时就有些急了,记录老北京胡同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老张说。

  网上“掌柜的”

  老张提议成立了“老北京拍记工程队”,“拍是指拍摄,记是指记录声音、记录笔记。”

  这一年,老张无意中看到一个名叫“老北京网”的网站,在那里他发现了一些和他一样痴迷于胡同的网友。

  “我当时还带有偏见,认为年轻人对老北京胡同懂什么啊。”老张在论坛上发帖说,寻找40岁以上的网友交流,这个帖子很快就引起了网上很多年轻人的不满。

  “后来接触多了,发现不少年轻人爱胡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