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B0003版:自主创新看我浙江
3  4  
PDF 版
· 不要只满足于赚眼前的钱
· 啃别人嚼过 的馍没味道
· 创新要适应市场需要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3月1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万向集团——
创新要适应市场需要
  创新感言

  什么是创新?就是要做新的产品,人家没有的,你有。人家有的东西你也有,那叫什么创新?

  创新要适应时代的需要,要符合客观规律,要符合你自己的能力。你自己没有能力,你去创新,创出来的东西人家不需要,有什么用?这就是盲目的创新。做出来的产品质量比人家要好,是市场需要的,这才是真正的创新。如果一个产品适应不了市场,那就不能算创新。

  ——万向集团董事局主席鲁冠球

  创新成果

  1998年,万向集团设立了专利工作机构,对整个集团的专利进行集中管理。目前,万向专利产品年创产值远远超过10亿元,已成为世界上拥有万向节专利最多的企业。

  

  没有来来往往的人流,没有轰鸣的机器声,这里也许是未来汽车生产线的雏形,但现在一切都在静静地等待黎明前的嬗变。明亮的灯光照着光洁的陶瓷地面砖,一箱箱银白色的电池旁边,多款大家熟知的家用轿车静静地拢在大厅中央,惟一相同的是,车尾都挂上了“万向电动汽车”的蓝色牌子。

  这是万向电动汽车公司的试车间。“我们只借这些车的外壳,里面的驱动系统已经换成了电机和锂电池了。”万向电动汽车公司主任李竟成博士,掀开了一辆普力马的前盖。只见普通汽车的管管线线都不见了,一个银白色的机器把里面“霸占”了。

  “这个电机下面就是我们自己研发的锂电池,我们现在的设备已经淘汰到第四代了。”万向电动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军博士告诉记者,从2001年公司正式设立到2005年底,万向已经投入了数亿元来开发电动汽车。

  别看这些设备不怎么起眼,万向已经申请了32项专利了,等将来电动汽车产业化了,这些都是可以转让的技术设备。万向自1969年成立以来,已经十易其名,每一次的易名都见证着万向每一时期的裂变和发展。创新体现出来的是技术,是产品,但实际上背后离不开资金、体制、平台等多方面的创新支持。

  每次在西湖边,看着自己参与研发的4辆电动大巴无声地前行,研发小组成员总是有一种莫名的激动。“运行1年多,我们积累的数据和分析材料已经有1米多高了,这证明了电动汽车完全可以商业化。”许多来万向工作的博士后,都坦言,选择万向是因为想干一番事业。“万向不是一个把你榨干后就扔掉的企业,是一个给你的发展空间远远大于你能力,可以让你继续提升的企业。”

  万向给予优秀人才以优厚的待遇,记者在万向员工生活区看到,博士可以分到一百多平方米的住房,家电以及其他生活用品都已经配置好。“等汽车电池像现在的手机电池一样应用方便,功能也更持久的时候,满大街跑的也许就不是烧汽油的车,而是电动汽车了。”研究人员充满信心地说。

  记者手记

  万向电动汽车有限公司就在钱潮轴承的厂区内,一条窄窄的马路把两者分开,左边的钱潮轴承厂房里热火朝天,工人进进出出,右边的电动汽车公司则显得安静很多,一个着眼现在,一个面向未来。“万向的企业没有一刀切,怎么做最合适就怎么做。”万向人的话,解释了万向旗下企业为何兼容着制造业、投资金融业、农业等多种行业。

  记者走出万向电动公司大门的时候,一队开着宝马、奔驰的参观者也刚到达。万向的员工告诉记者,几乎每天都有人来参观,洽谈合作项目。当37年前,万向的创始人鲁冠球在熊熊燃烧的火炉边,抡着大锤打造镰刀的时候,他也许不会想到37年,他能缔造一个跨国大集团。“没有创新,就没有万向的今天。”鲁冠球的话一语中的。

  本报实习生 黄凰 本报记者 张云山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