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03版:每日新闻·视点
3  4  
PDF 版
· 再造青瓷官窑
· 创新感言:
· 生命不息 创新不止
· 人物名片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3月24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再造青瓷官窑
记恢复国宝名瓷的高级工程师叶宏明
■本报记者 王德仁 逯海涛
  因“雪拉同”结瓷缘

  龙泉青瓷在他手中复活

  人生总有许多缘分。叶宏明的瓷缘还得从“雪拉同”的故事说起。

  那是1957年底,一位在中国工作的苏联专家回国前想要一件仰慕已久的“雪拉同”作纪念。

  “雪拉同”是外国人对中国青瓷的一种称呼。据说,16世纪晚期,中国龙泉青瓷初次出口到巴黎时,法国作家杜尔夫的名作《牧羊女亚司泰来》正在上演,剧中男主角“雪拉同”特别受人喜爱,他演出的服装正好也是青色,人们认为只有“雪拉同”那件衣服的颜色才能与龙泉青瓷的釉色媲美。从此在欧洲,“雪拉同”成了龙泉青瓷的代名词。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要一件瓷器还不好办吗?但当时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找遍了北京的大小商店也没见踪影,因为龙泉青瓷工艺已失传数百年了。周恩来总理知道此事后,马上指示当时的轻工业部,一定要想办法恢复龙泉青瓷。

  周总理的指示传到杭州时,从天津大学化工系硅酸盐专业毕业的叶宏明也刚好分配到浙江省轻工业厅。为了落实周总理的指示,当时省轻工业厅的厅长翟翕武带上叶宏明一头钻进了龙泉市的崇山峻岭之中。为了查找龙泉青瓷的配方,他们翻山越岭,挖掘窑址,遍访老窑人,终于在那些废窑址上找到了古瓷碎片。接着研究配方、试烧,不知经过多少次失败,在1959年国庆前夕,他们终于烧成了接近古瓷水平的龙泉弟窑青瓷成品。

  弟窑试制成功,叶宏明感受到了极大的鼓舞。他和同伴们又认真对弟窑的配方,烧制工艺进行进一步地研究、总结、完善,并着手恢复哥窑。因为没有任何关于哥窑制作和原料配方的文字资料,叶宏明只好从古瓷片入手,通过化验揣摩配方进行试烧。经过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的求索,1963年4月,哥窑这个失传700多年的国宝又被叶宏明他们复活了。

  因“紫金土”而突破

  眼光瞄向五大名窑之首

  弟窑、哥窑相继成功恢复后,叶宏明又把眼光瞄向了宋代五大名窑之首的官窑。

  官窑产品只供皇宫显贵,烧制数量严格控制,如今世上最多存有100件上下,官窑的烧制技术和龙泉窑一样也早在700多年前随着南宋的灭亡而失传。

  为了恢复官窑,叶宏明研究了大量的古瓷典籍,一次又一次地对古瓷片进行化学、光谱、电镜扫描和物理性能等一系列理化分析,并根据掌握的胎釉成分,显微结构,烧成温度等技术参数进行试烧。但一次次试烧都失败了。叶宏明经过反复对照研究发观,官窑所用原料土十分考究,不同产地的,其物理化学性能也不同,反应结果也不一样。于是他找来各种瓷土进行试验,试验结果也都告失败。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有一天,叶宏明在一部旧瓷书中发观这样一句话:官窑“其土紫,故足色若铁,时云紫口铁足”。叶宏明恍然大悟。原来烧制官窑瓷器关键就是靠的“紫金土”啊!

  1978年春天,完全保持了南宋官窑“釉如美玉,色似碧波”的官窑仿制品灰青釉和月白釉瓷器终于问世了。

  因瓷而名扬天下

  烧瓷秘方在他心中是国宝

  南宋官窑和哥窑的薄胎厚釉工艺,是中国古陶瓷工艺上的一大绝技。但由于一般的瓷石材料铝含量偏低,制成薄胎后胎体在烧成后期容易被厚釉拉裂,导致产品合格率较低。为此,在浙江树人大学的支持下,叶宏明又与浙江大学杨辉教授及浙江萧山宋代名瓷研究所叶国珍所长等合作,实现“强强联合”,将纳米高新技术与传统古瓷工艺结合,进行了“纳米氧化铝改性官哥窑青瓷及抗胎裂研究”,在南宋官窑和龙泉哥窑的坯体材料中引入纳米氧化铝超细粉末,采用特殊配方和工艺,可使官哥窑薄胎厚釉青瓷产品的烧成合格率从10%提高到80%,使传统名瓷焕发了新光彩。此成果获2003年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叶宏明自豪地说,到目前为止瓷器的二次烧成、抛光、掌握火候、精制原料等技术,外国是向中国学。他成名后,也被许多国外公司盯上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德国一家陶瓷公司想高价购买他恢复的青瓷釉秘方,日本也有公司向他高价求购,但叶宏明都一一婉言谢绝了。他说,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宝,国外公司出价再高,他也不会卖,因为名瓷配方是属于祖国的。

  谈到自己的成绩,叶老反复提及的是给予过他支持和帮助的人。对他来说,恢复龙泉青瓷的艰苦经历只是记忆里的一段往事,但那些曾经帮助和支持他的人却烙印在他的心里。

  为瓷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虽已古稀之年,但叶老仍在为瓷操心。叶老说,对陶瓷制品来说,瓷质是它的躯体,艺术是它的灵魂,二者缺一,它就是没有生命力。他在浙江树人大学成立了陶瓷研究所,希望培养更多的陶瓷人才,普及陶瓷文化,让艺术瓷日用化,让日用瓷艺术化,让更多的人懂得瓷、应用瓷、欣赏瓷。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