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B0001版:财富·经济新闻
3  4  
PDF 版
· 30元的鞋怎样卖到100元
· 摸着石头走出去
· Why——
· How——
· 海外“淘金”不容易
· What——
· 走出去“借壳谋利”
· 听听境外 淘金民企的 经验教训, 学学他们的 运作诀窍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4月1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现在我们在尼日利亚的公司已经有四条生产线,一天能生产2000双鞋子呢。”向记者说这句话的是温州市双合盛鞋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竹坚。

  上世纪80年代,陈竹坚同不少温州人一样,也加入到鞋子生产大军中。“走出去也是没办法。”随着规模不断扩大,陈竹坚发现,国内竞争太激烈,而且翻版速度非常快,于是从1992年开始,陈竹坚就四处考察国外市场,最后相中了尼日利亚。

  “当时尼日利亚的中国鞋也很多,但都是当地的商人到迪拜批发进口的。尼日利亚也算是个大国,所以决定先到那边尝试贸易。”双合盛董事长陈竹坚回忆,当时那里没有几个中国人,连酱油、醋都没有,生活各方面都不习惯,但生意很好做,一双在国内成本30多元的鞋,运到尼日利亚要卖相当于人民币100多元的好价钱。

  1998年,双合盛就在尼日利亚设立了销售公司,成了第一家在尼日利亚开公司的中国鞋商。双合盛尝到了甜头,陈竹坚的一些亲戚朋友也将销售公司开到尼日利亚,接着更多的温州鞋和中国鞋杀向尼日利亚。

  开一个柜就赚一个柜的好时光没有维持多久,随着中国鞋大量进入尼日利亚,同行之间的竞争也开始趋于恶性,大家最无奈也最熟练的价格战开始在万里外的非洲开打。

  2004年1月,尼日利亚政府发布“禁止进口商品名单”,包括男式皮鞋等新增的41种商品禁止进口。好不容易拿下的市场自然不能放弃,陈竹坚决定在当地办厂。2004年8月,双合盛在尼日利亚的生产线正式启动。而今,他们在那边的加工厂正打算扩张,以应对2007年当地政府要求所有鞋类原料要在当地采购的政策。

  “开始是被逼才走出去,但现在发现国外市场真的很大,舍不得放弃。”陈竹坚说,目前他在近十个国家都设立了自己的销售窗口和加工厂。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