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14版:每日新闻·生命
3  4  
PDF 版
· 抗癌 曙光在前头
· 郑树:
· 张苏展:
· 胡汛:与癌细胞为敌
· 黄建——肿瘤学博士生导师
· 邓甬川——肿瘤科主任
· 黄建瑾——肿瘤内科主任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4月14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张苏展:
坚守创新磁场
  少年时代,身手敏捷的他在老师眼里显得有些顽皮;而今步入中年,张苏展教授敏锐思路引领之下多了几分行动的稳重。他领导的我省肿瘤重点学科挑战的是人类健康的大敌——癌症。在积累与创新的双步舞曲之中,学科发展进入了一个收获期。今年年初,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授予他在内的10多位“课题组”成员。“这只是我们研究团队中的核心部分,我们的创新磁场吸纳的是数以千计的研究人员,而人类最终攻克肿瘤还需几代人的不懈努力。”

  执著源于对肿瘤病人的责任之心

  做外科医生的灵气与研究细胞分子结构的严谨完美地结合在张苏展身上。对肿瘤病人的责任之心,让他执著于解开癌细胞之迷。

  20年前遇见的一个19岁男孩让张苏展至今扼腕。男孩来就诊时,大肠癌肿块已很大,无法手术,只有用药物维持治疗。因为药物的副作用,他每天发烧40℃,几乎没有任何抗抵力,生命非常脆弱。痛苦地挣扎过一段时间,病情稍有稳定,他出院了。但不久就离开人世。这么年轻的生命,这么凶恶的肿瘤,为什么?大肠癌是否有遗传性?哪些人有患大肠癌的高风险?家族中是否可以早预测?早期可不可以干预预防?从临床症状的最初生疑,到细胞分子,遗传因素的解析,张苏展与浙江大学肿瘤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们一路走得有些艰辛。

  一天做200个指检,到晚上手指都无法弯曲

  “在上世纪70年代初,我们进村入户,给那些大肠癌高发地区进行普查,了解他们的身体况状,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性,再把一些可能有关联的因素抽象出来,到实验室进行研究,寻找一些蛛丝马迹。” 一个医生一天要做200个指检,到了晚上手指都无法弯曲。

  在海宁,嘉善由于普查开始得不到群众的理解,一天下来没几个人来做,后来有位乡镇干部带头,结果检查发现有大肠息肉,经医院查证是癌前期病变,及时进行了手术。此事传开,许多村民都来了,收集的数据标本达上万例。其中4000余人在长达20余年的跟踪检查与早期预防、治疗中最终避免了大肠癌的悲剧,也使海宁当地所有人群累计大肠癌发病率减少了近1/3。由这条经验出发,肿瘤研究所完善而成了早期阻断癌前期病变的防治对策。

  微囊藻毒素高,肠癌发病率就高

  大规模的流行病调查表明,大肠息肉是癌前病变,那么是什么因素催化了癌症的发生?二恶英,农田的化学药品残留似乎更易成为罪魁,但实验室一系列数据却不支持这种假设;结果一名环保人员无意之中对河水、塘水中微囊藻的关注,却启发了张苏展等研究核心人员。这一创新的发病思路最终在实验室中得到了证实——微囊藻毒素高的地方,肠癌的发病率就高。在漫长的研究之途中,从发病人群不良生活习惯的捕促,到发现新的致病基因,到分子蛋白组学的研究,甚至最终控制基因,创新的步脚始终没有停歇过。在最近几年中,国内外新的技术不断成熟,我省肿瘤研究有了更广泛的嫁接平台。这个学科以及30多年不断延伸的课题,所建立的磁场,吸引了数倍于核心科研人员的外围各个学科,领域的人才:环保,化学,基础医学,物理等。大家共享适宜的技术——共同追寻漫长的癌症启动过程,探索生命这个复杂的调节机制起着的神秘作用。

  目标创新:什么样的病人癌细胞会死灰复燃

  目前创新还在延续:未来的研究方向越来越明晰。由于大肠癌的肝转移率非常高,尽管手术切除非常漂亮,利落,但是几年后患者仍然会肝转移,即使是早期的肠癌病人,术后50%~70%仍要转移。于是个性化(靶向治疗)研究与探索提上日程,“目的是更前瞻性地,在肿瘤刚露苗头的时候,有方法彻底阻断它,这就要进一步探索它的机制。”张苏展教授和他的研究团队有一个梦想:对大肠癌肿瘤患者进行分类,从分子分类中分型,这样医生在开刀时就可以预测愈后:什么样的癌症患者可以高枕无忧,而什么样的病人癌细胞会死灰复燃。“如何让病人摆脱阴影是我们下一步要做的。我希望癌症病人活着能有美好的生活追求,有尊严。”

  专家名片:浙医二院院长,浙江大学肿瘤研究所所长,我省肿瘤重点学科带头人。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