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百张五彩的贺卡层层叠叠悬挂在办公室,如一条人际交往与合作的纽带。30多年不凡的科研与生活,辉煌的事业与挚热的友情在这里交融。在人生进入第75个年头时,我省著名的肿瘤专家郑树教授似乎才进入“蜜月期”。她热衷追逐的大肠癌之迷终于揭开面纱,在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奖名单中,她排名第一。
没有人可以怀疑她贡献的重要性以及她的聪明与魄力。
别人谈之色变的“肿瘤”,她却情有独衷,数十年如一载。哪里的人群大肠癌发病高,她就带领团队奔向哪里,数十年追踪他们的生活习惯,他们的身体健康变化;为何有些人患癌症,手术后迅速过世,而有些人却安然度日?她与前赴后继的“学生们”驻守实验室,从基因到蛋白质逐一疏理,甚至在60岁时开始学习新潮的分子学理论与方法;从呼吁人们少吃红烧鱼,到接受四条简易自我筛查方案,她和她的科研团队真正确立了大肠癌日常预防、高危筛查、治疗对策等一系列原则与方法。其间诸多创新点、闪光点集成发表了上百篇学术论文和国际国内学术报告,获得了多项科研成果奖。
郑教授思路敏捷,点击鼠标比沐浴在阳春三月的西子湖畔更让她兴奋。电脑屏幕上出现一幅图文并茂的“线路图”,线路图的起点关键词是人们习以为常的红烧鱼、绿藻水,之后是盘根错节的基因标志物,蛋白质图谱,她说:“这张图是毕生研究的粗略概括”。那些基因起着什么作用,怎么相互起作用,如何描述那些神奇的蛋白质的变化,中间不少环节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郑教授平常一周的工作表满满当当。“我不能脱离临床,不能离开我的病人,我们也不能沉迷于获奖的喜悦,未来的路还很长,我们要有清醒的思路与方向。”
富有学术气质的郑教授突然喜形于色:这几天,我们找到了一个“标记物”,它对大肠癌的早期诊断可能十分理想,找到它识别它,分析透是我们下一步的目标。
5年前,文学大师金庸与郑树教授一见如故。大师欣然提笔书写的一幅字,现在悬挂在郑树教授办公室的墙上:“郑人高义,树木树人”;“郑树校长仁心仁术”。熟悉她的人说,这是她的写照,而郑教授谦逊地说:“这是对我的鼓励。”
专家名片:郑树教授,浙江大学肿瘤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抗癌协会常务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