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妍婷
“在方兴东来跟我忽悠博客之前,我根本就不知道博客为何物。”
那是2005年暮春,博客的概念,从方兴东嘴里蹦进何一兵脑中。毕竟是互联网“元老”级人物,何一兵回家就开始研究起博客,不仅理出了自己一套理论,还成为第一个提出“企业博客”概念的人。
从1995年和马云一起创办中国黄页开始,何一兵这辈子就跟互联网扯在了一起。“那时候的冲动,就好比是荒原上蹿起的火花。而博客让我在10年后又找到了这种感觉。”何一兵说,“所以我的博客名就叫老树新枝。”
博客让他如此冲动
我不小心问了一句,企业博客具体能做什么?
这棵发了新芽的“老树”就兴奋地说:“能做的事情多了。”原本安分的他站了起来,开始“手舞足蹈”。可能是做过6年老师的缘故,何一兵的会议室里有黑板和粉笔,拿着粉笔,列着提纲,他开始为我们上起了关于企业博客的课。
何一兵毫不掩饰地表达着自己的兴奋:“中国已经有1亿网民,接下来会有两亿、三亿,这是一个多么大的市场。而博客是什么?它能把你的思想、产品、理念让别人知道,这种传播的力量谁忽视谁就会吃亏。而且博客成本最低效率最高,这种一传十、十传百的爆炸性传播方式,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博客来了之后,我才知道网络营销时代到了。”
何一兵说,去年春天方兴东来杭州跟他聊博客,让他找到了多年来不曾有的冲动,又一次激活了自己一直藏在心底的互联网梦想。
“一直觉得有件事情没有做完,当博客出现在我脑海里,我就感觉就是它了。这个年纪还能让我如此冲动,我一定会去做,哪怕从零开始。”
不做以前的何一兵
查了很多资料,发现有一段解释“何一兵”的话:
“‘企业博客网’(www.bokee.net)CEO。被业界视为网络应用创新者。1995年与马云一起创办中国第一家互联网公司——中国黄页。其后一直在中国IT界扎实而低调行事。去年的成绩单是:成功发行浙江省企业数字证书12万份,同时开发了独创的‘天印’电子签章,是网络安全国内最领先的技术之一。狗年伊始,正式开始进军‘企业博客’。”
尽管何一兵跟马云有着几乎相同的背景,几乎同样的起跑线,他创造过很多第一:中国第一个证券网站,第一个体育网站,第一份网上报纸——人民日报,都是经他之手诞生,却一直不为人所知。
“以前我只是一个知道做事的人,而现在是一个懂得做事业的人。”尽管这10年,何一兵一直从事技术项目,但确实在默默积累经验和财富。
2000年,何一兵度过了他最艰难的一年。首先是错过了好几次融资的机会,最后尽管拿到了资金,但紧随的网络泡沫破灭,资金链断裂,使原本迅速的扩张模式刹那遭遇危机。那是2000年4月的一天,何一兵对自己说:“一定要活下去!”
三个月内,何一兵把公司从200多人裁到60多人,并开始进入电子政务市场,总算是抓住了救命稻草,公司挺了过来。
“我现在已经能理解如何运作一个成功的企业,这与当年的冲动是不一样的,我有了经验、资源、对互联网的理解等等,一年,只需要一年,就可以看到企业博客的眉目了。”何一兵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要让一个人有三个博客
何一兵不是个爱冒险的人,因为做每件事他都会经过谨慎的思考,但这一次,身边的朋友却觉得他有点头脑发热。
原本公司已经上规模,一周只要上一天班,20多个人的企业,年均创利已近千万元。现在,他把公司交给别人,自己跑去搞博客。“有时候也挺矛盾,现在工作量是以前的10倍,但我相信,这个行业一定前途无量,就好比当初进入互联网一样。”
企业博客网控股权属于何一兵,谁都想不到,打拼了那么多年,直到现在,何一兵才算真正拥有自己的公司。
在何一兵眼里,博客是让人真正变成网民的载体。
每个人拥有一个博客是远远不够的,何一兵说,一个人怎么也需要三个博客:一个是职业博客,是你穿西装打领带跟人打交道、做生意用的;一个是生活休闲博客,穿休闲服甚至不穿衣服都行,完全自我的博客;还有一个是泡吧博客,就像在酒吧里,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是带着面具、穿着马甲的博客。
当然,还可以有很多,但它们都是不重复的,哪一个都不能替代另一个,也没法把他们放到一起去。“所以说博客要比网民人数更多。”
也许这才是何一兵充满信心的最大理由,手里有那么多博客,还怕什么做不成呢?
个性语录
“企业就是靠创新成活,我们能甩开对手,也就是赢在创新上。”
“我的员工不可以说‘没办法’,‘不可能’,谁要说了,就罚款10元以示惩戒。这些字必须从我们的字典中去掉,因为没办法是你认为没办法才没办法的。”
“困难永远比想象多,但办法永远比困难多。碰到困难的时候,就先对自己说3个字,‘太棒了’。因为人在一帆风顺的时候是不会进步的,只有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才会进步。”
“人很郁闷的事是加班,更郁闷的事情就是天天加班,而最郁闷的事情就是加班不给钱。我就是每天在做加班不给钱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