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治
英语中,诺贝尔奖得主称为Nobel Laureate,其中laureate的意思是“戴桂冠者”。然而其中女性科学家却寥寥无几。性别歧视成为女性进入科学领域的巨大障碍,而做出成就后获得承认,更成为女性科学家面前一道鸿沟。但是,芭芭拉·麦克林托克,这位杰出的女生物学家改写了人类对女性科学家的认识——她是第一个靠独自研究成果而摘取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
爱江山不爱美人
芭芭拉·麦克林托克于1902年出生在美国。25岁时,她就获得了科内尔大学植物学博士学位,29岁时便进入了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她在自己钟情的遗传学研究与追求爱情的抉择中,果敢地选择了前者,从青年时期开始便拒绝一切社会交往,将自己的全身心投入到科研中。
20世纪上半叶,人类在遗传学研究方面还没有高尖端仪器设备。麦克林托克凭借着简陋的显微镜以及肉眼观察和记录等“愚笨”方式,开始了自己在这一领域内的漫漫长跑。很快,麦克林托克就以自己肉眼分辨出微小的玉米染色体等为基础,获得了一系列成果。1944年,麦克林托克成为美国国家科学院第三位女院士,一年后,她就被选为美国遗传学会第一位女会长。
发现很奇怪的遗传行为
1941年年6月,麦克林托克来到美国纽约长岛的冷泉港实验室,开始了一项改变她一生的研究。她在早期研究中已经发现,在玉米中,籽粒和叶片往往存在着许多色斑,这些色斑的大小或出现的早晚受到某些不稳定基因或“异变基因”的控制。在此基础上,她以玉米为材料,研究连锁基因的重组是否来自于染色体交换时,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遗传行为:一种可变异的基因似乎可以从一个细胞“跳跃”至另一个细胞。
然而,当年的人们,基因被想象一直停留在它们正好所处的染色体位置上。而麦克林托克的发现,无疑击碎其他科学家此前关于基因组的认识。
收获嘲弄与忽视
在1951年于美国冷泉港举办的学术研讨会上,麦克林托克以《染色体结构与基因表达》为题,公开了她的研究成果——跳跃基因学说。她获得的只是嘲弄与忽视,还被人指责为妄想。她于1956年又一次在冷泉港学术会议上阐述了自己的理论。但没料到却遭到了更多的奚落、批评与攻击。
孤独使她独立
连续的打击迫使麦克林托克改变了自己的学术交流方式。她坚持着自己的研究,而不再去参加什么学术研讨会,也不再去发表论文。
1983年,麦克林托克独自一人凭借完全独立获得的成果,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1992年,麦克林托克与世长辞。
如今,人类对这位杰出的女科学家不再吝啬——除了获得诺贝尔奖的成果之外,有关玉米染色体遗传变异的诸多重大发现,如易位、倒位、缺失、环状染色体、双着丝粒染色体、断裂-融合-桥周期和核仁组织区功能等,都归功于与她有关的研究。人们还承认,麦克林托克以玉米遗传学的研究成果推动和促进了细胞遗传学这一遗传学分支学科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