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是中国再次走向世界的年代。“留学生小说”随之复兴。
近年留学生小说,引人注目的有两册,一是刘瑜(DrunkPiano)的《那么,爱呢》,另一本则是本文欲重点谈及的禹风的《巴黎飞鱼》。二者仍是笔调轻盈的“才子书”,其眼界、身份感、文化认同,却与上世纪早期的“留学生小说”大有不同。书中最突出、鲜明的,是全球化背景下,在商业、情欲、事业的漩涡中,努力奋争的个体命运。而所谓文化传统、历史悲情、意识形态差异,则被置于影影绰绰、甚至略带反讽的远景中。这是他们的作品与前辈的最大区别。
禹风的《巴黎飞鱼》一书,以陈香墨、王林、徐斌等法国某工商学院MBA学员为期16个月的校园生活为经,组织、穿插以大量情景故事:在校园活动、师生讨论、学业竞争、沾花惹草之外,尚有商业案例、求职经历、郊外旅游等……但若读者简单视之为留学生故事的猎奇记录、或作者本人欧洲生活的投射,则恐怕过于低估小说叙述方式所呈献出来的另一种重要价值。
笔者认为,小说最动人之处,正在于以闲淡、精简的笔调,刻划出一个“未来全球商业精英群体”的群像,并赋予其极富张力的命运感、世界感。
鱼想学飞行,是非常危险的,而这些自费来法学习MBA,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的中国学员们,正是一群跳出了水面的鱼。更严格地说,他们来自各国的同学,甚至是老师们,也是一群学飞行、试飞行的鱼,而这个无国界的、利润至上的公司化世界,则是鱼族眼中充满风险,也充满诱惑的天空。正如他们入学时的信念:“人们相信在16个月后,他们将能选择新的职业,新的国家,新的理想。这一年级,学生平均年龄是30岁,此刻他们感到18岁的血液正在回流,法国葡萄酒渗入薄薄血管,使他们放声合唱:另一个世界,另一次生命!”
但新世界与老世界、新生命与老生命的相互渗透与角力,则是无处不在。于是由此滋生了无穷无尽的自卑与狂妄,梦想与心碎,荒诞与滑稽,冒险与失仪……
陈香墨是书中主角,其形象类似不谙风情的方鸿渐:这个原供职上海某大报的名记,辞职出国念MBA后,认认真真地对付学业,认认真真地找工作。念MBA时,唯一破格之事,就是与校方一场失败的抗争:在非典期间,想把夫人从上海接来学校,被校方一口回绝,在与校方对质之后,亦是无可奈何。
与陈香墨的循规蹈矩、修成另果(后来找到跨国公司工作)不同,书中另一主人公徐斌,却是一个非常不安分的人物,隐隐抱着“性战士”的理想杀到巴黎。
这个强健、多金的徐斌,刚到巴黎时,心中仍被一种“来自天下中心”的文化狂诞感所盘踞,而身处巴黎的几次欢场挫败,则使他忽然看清自己处境:“他看见的自己并不令他乐观:一个东方国家来的留学生,没有显赫的身世,说蹩脚的初级法语,和巴黎上层社会没有关系,甚至和任何当地人都没有瓜葛,拿的是一年有效签证,随时有可能失去在法国的资格。”
全书很熟练地运用了“多点透视”的写作技巧,一系列相关联的主角亦在不断的场景切换、一幕幕文化冲突中,逐渐塑形自己独特的命运与价值观,这与今年的奥斯卡获奖影片《CRASH》颇有相似之处,也可以当成一部从上海到巴黎的《儒林外史》,或者MBA版的《小世界》来读。作者的场面控制、人物素描、对话表现能力都相当生动而准确,在大批留学生文学中,可谓翘楚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