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商与智商,究竟是什么决定了一个人的成功?
现代科学已经越来越多地证明:情商在人一生的发展中占据重要的位置。
但在目前的幼儿教育中,人们似乎更重视智力发展,而忽视孩子情绪情感发展的进程。
那么,教师和家长应该怎样帮助孩子提高“情商”?
浙师附幼与浙江理工大学心理研究所合作,申请了一项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幼儿情绪情感能力培养研究”。
目前,这项课题已经取得研究成果。据浙师附幼园长王芳介绍,参与课题研究的专家和教师们突破了传统教育学的范畴,从心理学的视角诠释幼儿情绪情感能力的发展。通过研究发现,孩子可以在家长或老师的辅助下,理解和识别自己或同伴的情绪,掌握一些基本的调节能力和策略,从而帮助孩子们正确地表达自我情绪。因此,孩子的“情商”是可以通过训练提高的。
破解孩子的
幼儿情感“天气预报”
究竟什么样的情景、事件会影响孩子的情感?
在调查过程中,专家们将孩子的情绪分为四类,高兴、难过、生气和害怕。
调查得出的几组数据非常惊人:在让孩子感到难过的原因中,34%是因为“受到批评”、25%是“同伴争执”;而让孩子感到生气的原因中,又有76%是由“同伴争执”引起的、另有11%来自于“受到批评”。
面对这样的调查数据,带给教师和家长们非常明确的“调节方法”——要讲究“批评的艺术”和“同伴交往的艺术”。
家长和教师需要掌握“批评的艺术”,同时帮助孩子建立起与同伴交往中所需的“魔语”,这样可能会使孩子更多地体验积极、乐观的情感,使他们更有信心地与人交往。
孩子交流学说“魔语”
什么是“魔语”?
比如红红在看一本书,小明也想看,那小明该怎么说呢?
“我可以跟你一起看书吗?”
“如果你这次给我看,我下次也会给你看的。”
“我的书很好看,我拿我的书跟你换。”
小明所说的这些很有策略的话,就是“魔语”。孩子之间的“魔语”就是能让别人开心,别人喜欢听的话;或是表达自己心情,向别人诉说情感的话;或是能够解决问题的话。
记者对幼儿园编排的一幕魔语情景剧《椅子风波》印象深刻,尤其是剧中孩子们解决争抢椅子问题时所说的“魔语”,更是令人回味——
“我们两个人都不坐,给别人坐!”
“好吧!我再去拿别的椅子吧!”
“我们两人一起坐吧!”
“我们石头、剪子、布,谁赢谁坐。”
据王芳园长介绍,幼儿园通过绘画、书写等方式,将魔语记录下来,并且在不同场景、活动中让孩子加深对“魔语”的感受和印象,并在日常生活试着用“魔语”去解决一些冲突,创造合作的机会。
比如小班孩子中中跟同伴下棋,但同伴不守规则,中中就说:“你这样做,我很生气”;
毛毛想让爸爸带她出门买点东西,但爸爸觉得时间晚了,毛毛就说:“我们快去快回……”这样,爸爸就点头同意了。
通过魔语的学习训练,孩子们不仅可以表达自己的情绪,而且可以练习各种交往策略,提高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
做个会批评的家长
批评,是在幼儿教育中经常使用的方法,但它的副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
有调查数据表明,在孩子最主要的三种负面情绪中,即生气、害怕、难过,有30%是由批评引起的。
那么,是不是需要取消批评?当然不是。但是毫无疑问的是,家长和教师都需要掌握批评的艺术。
“你真笨,这点小事情都做错。”如果这样批评孩子,那是大错特错了,它会导致孩子的无助反应,认为失败是自身能力有问题。如果下次再遇到类似问题,很可能有焦虑感产生。
“你这次任务失败了。”如果家长针对事情的结果批评孩子,那效果就比较模糊,因为孩子并不能明确自己失败的原因在哪里。
“你这样做的方法是不对的,正确的方法是……”最有效的批评是针对事情的过程来进行的,孩子们就能理解失败是因为这次方法用错了,下次遇到类似任务,仍会采取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相信自己“这次一定能够解决”。
当然,在不同的情景环境里、在不同气质类型的孩子面前,家长和教师的态度、语言都会产生迥然不同的效果。
但是,专家们通过研究已经得出结论,“情商”并不是天生的,它可以像任何一种能力一样,通过学习、锻炼来提高。
本报记者 沈伟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