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盲人夫妇张素兰、孔先福,每天至少两次被拒载。不久前,记者陪同夫妇俩在福利社车站,体验了一次他们乘车的经历。10分钟内,竟有7辆717路车拒绝了他们的乘车要求。
在5月21日以“真实的了解,真挚的关爱”为主题的第16个“全国助残日”到来之际,看见这样的消息,只能说明我们这个社会对残疾人的群体了解的还是太少太少,残疾人想得到社会的真正关爱实在是太难太难。但有些司机在这样的野蛮拒载后竟然还振振有词,说什么“没有人照顾你们,上来摔着了碰着了,我们赔不起!”面对这样的情况,我还是想说:拒载残疾人后,下一个被“拒载”者可能就是你。
著名残疾人作家史铁生曾经说过: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够存在么?而要是没有了残疾,健全会否因其司空见惯而变得腻烦和乏味呢?
众生皆有苦难,残疾人不仅在体现着健康的幸福,也在苦苦探索自己救赎之路的过程中证明着意志的力量。残疾人有着惊人的补偿能力,他们对生活充满不息的热望,同样为社会创造价值。
如果大众都能认识到这一点,那么,残疾人的苦难将不只是残疾人自身及其家庭的不幸,而是整个社会需要共同面对、共同解决的问题。而如果社会像这些拒载盲人的公共汽车一样抛弃了残疾人,轮番抛弃的结果将会是什么?
当然,像这样野蛮拒载盲人的公共汽车并不是大多数,对残疾人的称谓在时间的背景上改变就能说明问题。
过去“残废”的称呼可以看出人们忽视残疾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以为那是无用的“废”人了;而今天,“残疾人”或者“残障人士”的叫法体现出对生命的尊重。但称谓的改变并不可能在一夜之间改变所有人对残疾人的认识,一些人头脑中对残疾人的偏见绝对是根深蒂固的。但事实上,关爱残疾人就是关爱我们自身。每个残疾人都能得到社会的尊重和平等接纳,才是我们这个社会的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