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虐猫事件发生不久,就已经有人提出警惕背后的暴力意味。但是这种倾向却并没有发生改变。
现实生活中,尚且发生“三人成虎”式的误会,何况是虚拟的网络。然而网络信息传递效率却要远胜于现实生活中的口耳相传,一个热门的置顶帖子就能吸引成千上万网民的同时关注。
同时,网络发言的匿名带给许多人以安全的暗示,网络似乎成了大家充分表达观点的所在。在缺乏责任和义务约束的网络中,任何一个稍微具有“焦点意味”的话题,最终都有可能在非理智的网民的推波助澜之下,被演绎成一种公共的暴力事件。在大众心理学中,有一个经典命题:为什么每个个体都是安善良民,但当他们聚合在一起,却可能变成一群暴徒?真正的原因在于:个人融入群体而产生的安全感,使得他们倾向于放纵自己的行为,而且固执地认为自己的行为不会受到惩罚,法不责众的古训也许是最好的心理暗示。
网络匿名的特点恰恰契合了这种大众心理的隐喻,甚至比现实生活中有过之而无不及,毕竟,相对生活中的谣言传播者,网络讨伐大军中的个体彼此也是“匿名的”,风险相对于现实生活中更小。更何况,在参与网络讨伐的个体中,“替天行道”还是他们名正言顺的讨伐理由。在风险趋向于零的情况下,个体在充分进行自由表达的同时,是不会有太多的顾忌与担心的。现实中的“桃色绯闻”如此,网络上的道德讨伐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