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在河南的刘宁也是留守儿童,父母在他3岁时便来杭打工,他被送到了奶奶家,几年后奶奶患癌症去世,他又跟着外婆过。
“当时看着同龄人有爸爸妈妈陪在身边,我总是很羡慕,所以小时候常常问爸爸妈妈为什么丢下我,他们告诉我,是因为家里穷,欠了债要还。”刘宁淡淡地说。
因为单位里请不出假,刘宁过年的时候也见不到爸爸妈妈。“他们每年只回家一次,不过每周都会给我打电话。我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就学会了写信,每个月都会给他们写。”刘宁得意地告诉记者。
我要好好念书
五年级下半学期,爸爸妈妈在电话里告诉刘宁,已经给他在明珠教育集团报了名。“当时我真的好高兴,因为终于可以跟爸爸妈妈在一起了。”刘宁的眼里放着光,“可我到了杭州才知道他们有多忙,才发现以前他们给我打电话时,他们只记挂着我,我却忘了问候他们。”
“我爸爸是拉货的,因为整天被太阳晒着,皮肤变得分外黝黑。看,这两张照片都是爸爸在搬货时,我跑到他跟前抢拍的。他很累,咬着牙,但还是坚持着,为了我们这个家。”
他推了推眼镜说:“看着爸爸的身影,我想到的就是要好好念书。以前我可调皮了,成天和伙伴上树掏鸟蛋什么的,现在可不这样了。”记者眼前这位斯斯文文的男生,与他对自己的描述简直判若两人。
“虽然我到了杭州后爸爸还是很忙,几乎没有休息日,也不能带我出去玩,不过我还是觉得现在幸福。”纯真的笑脸挂在刘宁的脸上。或许在这些曾经当过“留守儿童”的孩子们心目中,只要能待在父母身边,即便住茅草屋也被他们当作天堂。
本报记者 沈蒙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