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现代人可以通过很多种不同的途径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但对于众多的普通人特别是农民子弟而言,高考无疑是较为理想的首选方式。
从兄到姐再到自己,二十多年的耳闻目睹,高考已在我心里烙下深深的印迹。大哥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高考的。我对高考最早的最古老的了解就是那个年代了。那时,不是所有的高中毕业生都能参加高考的,必须经过一次预考。通过预考的才能够进入高考考场。据说当时预考成绩下来后教室里是一片欢呼外加一片唏嘘声:顺利通过的雀跃相告,如已高考成功一样;未通过的人一脸苦相,好像受了天大的委屈,失去了一次机会。
对于大哥来说当时他没有任何人对他提供高考个人经验心得的传授,没有可以照搬的个人模式。后来他对弟妹们说起高考时总大声呵斥我们“靠自己吧,我当年能靠谁?”
跟大哥相比,大姐的高考要平淡一些,具体情况和后来我的高考模式基本一致,再加上有了大哥的前车之鉴,她较为顺利地考入大学。
大姐高考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大哥在高考前亲自为大姐传授心得:记得当时大哥以唯一的高考成功者的姿态亲自进行考前准备。包括物质上的笔纸表扇,心理上的细稳准静,其准备的充分和重视程度不亚于进行一次战前调度。可大姐当时可能根本就没听进去,因为她已经沉浸在一种既渴望又有些害怕的考前状态中。
跟他们俩相比,不管是条件上还是心理素质上,我都占了上风。条件自不必说,关键是心理。高考前我是老师公认的心理素质最过硬的一个。记得考前一两个月,我仍然坚持自己的学习习惯,早上九点起晚上一点睡。不跟着大家一起一大早就起来背,十点半就睡觉。该玩时玩,该喝酒还喝几杯酒。
但就是我这样一个心理素质极佳的人,高考阶段仍然出现了紧张情绪。考前一夜竟然失眠了,越睡越清醒,使劲睡也睡不着。慌了,下了床,梳头,洗脸,数数字……没用,还是清醒。
带着信心到考场,等待开考的半小时特别难受,不断地上厕所,上了还想上,总觉得没有排净,紧张,还是紧张。自己都想不到竟会如此紧张。
看来,只要是对高考抱有希望的人可能都会紧张,除非是对它不抱任何希望,完全在于参与的人才会无所谓而一如平常。因此,高考引发的花絮类事件就数不胜数了:
有人连考了八年,每年都游离于录取线之下,被人戏称为“八年抗战”,可知期间多少辛酸多少痛苦多少汗水泪滴。到了第八年,发现自己当年的同班同学已经站在自己面前的讲台上成了自己的老师。
我有一高三同学,等我在外游荡两年后回到补习班他还在补习。见到我他只是无奈地摇了摇头,又埋头做他的练习了。我考上了他还没有考上,直到第二年,也就是他的高七才靠降分得以录取到一中专类学校。
高考后总有一些广为人知的事,某某在考试过程中晕倒了,送往医院诊治;某某答题卡填错了,悔得肠子都青了;某个考场一考生擅自将试卷带出考场,弄得整个考点不敢开校门,直到在臭水沟里找到被撕碎的试卷认真拼接复原后才打开校门啦……
这么多年来,高考的形式在变,高考的内容在变,高考的政策也在变,不变的只是莘莘学子对它那种感觉——怯怯的畏惧加上难以掩饰的期盼……
■王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