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朱汉华放弃免试读博士后的机会,主动要求去当时条件比较艰苦的南昆铁路云贵交界的100公里段工地,当一名工程总监。
此后,他先后到石长铁路、金丽温高速公路等建设工地担任工程总监和总工程师,一干就是8年。朱汉华的第一本隧道专著就是这8年工地实践与理论反复锤炼和积淀的结果。2000年8月,浙江省交通厅通过人才引进将朱汉华调到省公路管理局,任副总工程师。
2002年6月,40岁的朱汉华作为省交通厅委派的项目法人代表,远赴西藏林芝承担318国道川藏公路色季拉山63.8公里长路段的改建工程。川藏公路因泥石流、滑坡、崩塌、水毁、翻浆等各种地质灾害频发而被称为“中国公路病害博物馆”。
在作为国家级森林公园的色季拉山修路,又不能多动“一草一木一石”。朱汉华和项目办人员克服种种困难与危险,3年如一日坚持工作在高原工地第一线。在雪域高原上,为寻找砂石料,朱汉华早出晚归。他睡的木棚,晚上会有老鼠窜到身上。在修建318国道川藏公路中,他双腿陷进沼泽差点送命。在一次指挥疏通时,他一脚踏空,幸亏死死抓住一棵树,否则就跌下100多米深谷。
为保证工程的顺利实施和施工队伍的稳定,他视民工为兄弟,时刻关注他们的疾苦。
刚到西藏工地没几天,朱汉华就在无意中听说:色季拉山上天天下雨,民工晚上光着身子睡觉,白天穿半干的衣服上工地。当晚,他就赶到气温在零下十几摄氏度的山上,发现果真如此。所谓民工工棚就是几块塑胶布一围,刺骨寒风从棚缝中钻进来。看到这些,朱汉华当时的眼圈都红了。第二天一大早,他跑到各个施工单位,要求必须为民工重新搭建保暖简易棚,并请做饭的人兼管烘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