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D0014版:新知·大讲堂
3  4  
PDF 版
· 让孩子教会大人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6月20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让孩子教会大人
文化反哺——变迁社会中的亲子传承
■本报记者 陈骥 整理 周广利 摄影
  文化反哺——变迁社会中的亲子传承,这个词听起来学术味太强,如果用最简单的话来说,可以这么理解:在变迁这么迅速的时代,我们每一个作为父母的这一辈,受到了孩子怎样的影响。动物学上,乌鸦老了以后动不了了,小乌鸦出去找食喂自己的妈妈,我们把这个现象称作反哺。我的文化反哺指的范围很宽,从价值观、生活态度、社会行为模式,一直到器物的使用。

  反哺:我国现阶段特有的现象

  我首先声明,我们不是否认老一辈人对年轻一代的影响,我只是想说明,在我们今天这个社会中,一种过去很少发生的现象——年轻一代对老一代的影响,在我们这一代发生了。

  这一现象是全球少有的。为什么?因为其他国家没有一个那么长的闭关锁国的时期。比如讲美国,虽然它也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但是它的发展和进步是慢慢地按梯度在往上走,所以,年长的一代、父亲、母亲和子女之间虽然存在一些差异,但这些差异不会这么大和深。

  但在中国情况恰恰相反。我们知道,在40岁到45岁以上的人群中,接受过大学教育的并不占多数。但是我们的孩子幸运得多。去年,江苏省大学生毛录取率81%。这样,两代人之间就出现了巨大的鸿沟。而这种经验在全球是独特的。

  我儿子是这样说的

  我正在做全国5大城市100个家庭的访谈——关于文化反哺,变迁社会中的代际革命。我们应该记录下中国人一个独特的情感、精神和历史的层面。

  我的研究是始于两个具体的事件。

  1985年,我父亲从部队离休。离休时部队给了他1200元,因为他不穿军装了,是置装费。我当时在天津南开大学读研究生,父亲把零头200元给了我,说你拿去买衣服,不过有一个要求,你不得买西装。因为道理很简单,西装是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象征,起码在1985年、在一个有40多年军龄的老军人心中是这样的。我得尊重投资人的意愿,我买了一件中山装。虽然现在我早已穿不下了,但我一直不舍得把它扔掉,因为它记录了那一段历史。

  但是仅仅过了3年,到了1988年,我已经回到南京大学当老师了。大年初一的早上,我父亲把我叫起来。他拿出一套西装和一根领带,第一次对我用一种近乎于羞涩的表情说,能不能教他怎么打领带。

  还有一件事发生在我母亲身上。我母亲原本非常反对我穿牛仔裤,那时候她身体还好,常到公园里去跳舞。她穿了一双运动鞋,穿一条一本正经的裤子,自己也觉得不好看。后来我妹妹拿了一条牛仔裤给她穿一下,她觉得很舒服。

  1998年,一次我们中文系的系主任周教授正在跟他的同事讨论电脑。争来争去,结果突然他的知识不够用了。他就用了杀手锏,他说你说的不对,我儿子说应该是什么什么。

  在我们小的时候,跟别人争辩,我们常说的那句话是“我爸爸说”。大家注意,从“我爸爸说”到“我儿子说”有什么区别?整个颠覆了!中国有三纲五常,有一纲是父为子纲,父亲就是知识的来源,父亲就是判断对错的标准。今天变成了“我儿子说”,这就说明文化知识的来源从老一辈开始变成新的一代,判定的标准也从老一代变成新的一代。这是我们社会很重要的一个变化。

  正是因为这两个原因,我把计算机的出现,看成是年长一代的滑铁卢,我们的老一辈就败在计算机的地方。所以,2000年以后,我决定重新开始这项研究。

  到底有没有文化反哺现象

  我开始做研究的时候忧心忡忡。我不知道父母们是否会很坦然地说自己不如自己的孩子,我也不知道孩子是否敢说我在很多方面超过了我的父亲。

  但是我研究了以后发现,很多父母都说现在他们向孩子学习或者是孩子指点了他们。而且有意思的是,在我已经整理好了的9户家庭当中,有两位是大学教授,他们是他们这个年龄层中的佼佼者,他们的孩子也经常是他们的老师。

  和父母的谦虚相比,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认为自己有能力也确实影响到了父母。

  在北京浙江村,我问一个父母从事服装加工业的孩子,是否有父母不知道的事情。他姐姐就说,没有他我爸我妈在北京一天都呆不下去。这两个浙江村的孩子说话的时候一口京片子,而他们的父母还是一口温州话。

  有人说这种现象不是我们今天才有,韩愈早就说过,弟子不必不如老师。我说这是要有基础的,第一,是弟子要比师傅勤奋;第二,弟子的智商要比师傅高。

  但是我们今天这个社会不需要这两个条件,孩子们就知道的比父母多。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中,父母不如孩子不是我们的智商有问题,也不是我们不够勤奋,而是在我们最需要、最有能力吸收知识的年代里,我们被封闭了。所以我们看到的个案,在今天可能是一个普遍现象。

  文化反哺出现在精神层面

  我昨天到了杭州后去望江门看我的舅舅,请他吃饭。他不想去吃。他有他的价值观。他给我说了一通他现在早上吃什么晚上吃什么,什么吃什么不吃。我说舅舅,你就为你的外甥今天破一次例都不行吗。在我看来,我舅舅的生活很清贫,但是他认为他生活得很好,他觉得我一天到晚忙得跟骡子一样没有停歇的时候。

  这就是价值观不一样。精神层面的东西还包括生活态度、行为规范等,最后是器物表现。

  我们先讨论价值观问题。在涉及事物的好坏对错判断的价值观方面,父母也受到了孩子的影响,尽管这种影响比较其他方面而言,要小一些。在我的研究中有一个13岁的女孩,很瘦小,每天背一个大书包去老远的地方上学。问她,你这样辛苦不辛苦?结果这个小姑娘说了一句:那怎么办呢?为了生存嘛。她的父亲说:“我当时听了这句话,有两方面的感受,一方面很心痛女儿;另外我觉得这是对我们的激励和鞭策,我和她妈妈要不断充电,否则要落伍的。”

  在日常生活领域影响巨大

  关于生活态度方面,我们发现,孩子对社会和人生的看法,对金钱的看法,以及审美情趣也影响到他们的父母,使父母的生活态度无形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几年前,一位教授从两居室搬到三居室,刚上大学一年级的儿子就忙着设计水电路线和房间的装饰。父亲心想你不好好学习,要你操这个心干什么。短短几年过去了,发现没听儿子的话,现在电器越来越多,插头不够用了。那位教授现在又要搬家了,他对我说:我已经跟他妈妈商量好了,这次全部交给儿子设计,他觉得怎么舒适和雅致我们就怎么做。

  我们发现,在日常行为方面,父母受到孩子的影响既是一种普遍现象,而且受影响的领域十分广泛。

  你看,比如消费领域,孩子输送给父母的包括消费的种类、款式、品牌、特征、价格等各方面的信息,还包括很多新的消费方式和消费理念。

  孩子的话语权力

  孩子的话语权最突出的表现,是在对新器物的使用上。在这个方面,父母对来自孩子的指点和接受几乎是无条件的。

  我刚才说过了,对父母们来说,电子计算机是人生的滑铁卢。在我们的访谈中间,9户人间有4户人家有计算机,但这些从38岁到50岁的父母,没有一个敢说自己的电脑知识高于子女。一个家庭的父亲是社会学教授,但是惟独对家庭中计算机软件的不断升级一筹莫展,每换一次他就对儿子发一次火,好不容易学会了,现在又不会了。“但是新换的的确不错。我只是担心什么时候又要换。”

  和社会学教授相比,年轻的美学教授因为英文好,又肯钻研,所以计算机知识很不错,但是遇到什么软件升级,文件下载,也在自己的儿子面前甘拜下风。他说得很大气:“不懂这个又不是我一个人。”

  在这些新的器物面前,父母的知识尤其是动手能力大大落后于自己的子女。许多年前我在浙江村调查的时候,有一户家庭有那时候很少有的大哥大,但是父母不会用,他要让儿子或者是女儿接通了以后才会拿着和别人通话。

  直到现在,我爸爸妈妈也一样,几乎所有的家电都只会用一些最简单的操作。我到家里经常听我妈说,你把电视机频道调好了你再走。

  孩子的反哺能力从哪来

  孩子文化反哺的能力,或者说他们向父母指手划脚的话语权利究竟从哪里来的?用简单的话说:他们的本事从哪里来的?仍然要考虑几个方面:

  社会变迁的加剧。社会变得很快,新事物和新规则的层出不穷,一方面使父母原有的知识、经验甚至价值判断丧失了解释力和传承的价值,另一方面使子女第一次获得了指点父母的机会,这是文化反哺现象出现的宏观背景。讲白了,社会变迁得太快了。一变了以后,规则就变了。规则改了以后,我们的父母就不适应,而孩子们没有问题,他们学的就是新规则。

  父母两代人和子女都活在一个世界上,面对同样的变迁,父母代常常受到传统和经验的约束,孩子代则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吸收能力,这是造成两代人在了解和接受新事物方面存在差异的内在原因。一般而言,随着年龄的上升,生活态度和行为模式基本都定型了,对新鲜事物的关注度下降了,对很多事情你也不会再发生兴趣了。一位爸爸说,我们一般是按照原有的经验来处理事物,只是在原有的经验和知识不够用的时候,才会想到学习新的东西;但是孩子没有经验也没有包袱,他们干什么都用新的,所以新知识比我们多,适应力比我们强。这是一个很大的区别。

  和同学或同伴的交往,是孩子们获得各种新知识和新的价值观念的重要途径。因此,换句话说,每一个父母面对的不是一个孩子,他(她)后面还站着一群孩子。

  社会影响是什么

  我们的结论是,子代对亲代的反哺一般不会影响到亲子间的情感,但是它确实改变了原有的亲子关系模式,尤其是提高了子代在家庭中的地位和家庭事物发言权。

  孩子的发言权提高了。在我们的访谈中,父母都大度地表示,孩子超过自己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谈不上丢面子也没有什么不开心,不过有两点限制,第一条,子女的态度要好一点,态度不好我情感上接受不了,尽管你讲的是对的;第二,如果这个指点来自自己的儿女,接受起来要痛快一些,但是如果来自其他的晚辈,则会不太舒服。

  孩子们则表示,告诉父母他们不知道的东西是为了让他们进步,而不是看不起他们。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认为,告诉或者指点父母应该注意方式方法,尽管孩子们都承认,这个做起来很困难。

  现在孩子和父母的关系越来越平衡。我有一个例子,有一个家庭,妈妈是公司工作人员,女儿一天天长大都是妈妈监督她学习的。女儿13岁的那一年,一天女儿发怒了,说妈妈我觉得你和爸爸真过分,你们整天叫我晚上学习,你们成天晚上看电视。妈妈一听受了触动了,她考虑自己也应该去上一个夜大,于是妈妈就选了一个专业上了夜大。3年里每天晚上要么去上学,要么和女儿一起学习。一晃3年,妈妈大专毕业了。妈妈就问女儿,我是否要读一个本科,因为女儿这时候就要上大学了。妈妈到单位一打听,单位里说你读大专是为了搞好工作,单位里面支持你,给你报了学费,专续本是你自己的提高,学费就不能报了。妈妈一听就有了小九九,读一年学费要几千元钱,还要读3年,有点舍不得,就没报,也没告诉女儿。一拖拖到9月1日要去上学了,女儿就问,妈妈你什么时候去上学?妈妈说,学费很贵,我不上了。女儿不高兴了,说:妈妈你现在胆子真大啊,这么大的事情你都不跟我商量一下就敢决定啊。

  尽管孩子们开始对父母指手划脚了,但是这种指手划脚有利于父母们适应这个社会,所以我最后的结论是,文化反哺不仅使父母们了解了原先许多陌生的知识,开阔了他们的眼界,而且实实在在提高了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从我们的访谈结果来看,父母们从来自子女的指点中获得的知识信息确实是广泛的、全方位的。现在很多父母都说,如果没有孩子,他们不会去肯德基和麦当劳,不会玩保龄球,不会穿牛仔裤。

  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孩子,今天这个新知识的窗口在我们的面前不会开得这样大。试想如果有一天我们的子女因工作离开了我们,我们不知道怎样使用空调的定时装置,怎样办人寿保险,甚至不知道自己有病该看哪个科室。

  今天这个变化万千的时代,我们父母有一个新的使命:向子女学习。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