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国高考谈“再次机会”
东方早报:高考从7月改到6月,也许会减轻考生和家长身体上的闷热感受,但心里的闷热和不安却丝毫没有改变,而整个社会也无疑受到高考的重压。我希望早日终止这种“一考定终生”的高考制度,当然,要改的不仅仅是高考本身,而是要建立起更加公平的有再次机会的一整套教育制度和社会环境。
为何一经调查就无下文
中国青年报:经常有这种现象出现:某地一发生相对有些影响的事件,有关权威机构不是及时向公众提供可靠的相关事件信息,而是要成立调查组进行一番调查,这已成为某些机构一种常规的工作方法。但调查结论却迟迟不予公布,甚至不了了之。一旦公众与媒体对此事一直穷追不舍,那么最后不得已出台的调查结果,也不过是轻描淡写、避重就轻,给人的感觉是,关注该事件的公众或媒体在无事生非、无理取闹。
坐飞机的老人令人心酸
大河报:一位农村老父亲,抱着一袋红薯干千里迢迢去北京看望上大学的儿子,这位父亲的贫穷状况也令网友震惊。改革开放几十年了,但农民们富裕起来的还不多。看,这位父亲真穷啊!他的机票是亲戚给买的,旅途中不敢吃饭,只能给小儿子送去地里长出的那么一点东西。我相信,绝大多数农民的生活与这位父亲相似。可见,我们实现全面小康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还有多少统计不算农民
中经时报:“目前国家公布的失业率只统计了城镇失业情况,并没有包括现在农村的1.5亿富余劳动力。全国性的统计数据,却将数量庞大的农民剔除在外,这样的统计方式,虽然让人觉得难以理喻,而在时下的统计实践中却远非“失业率”独有。仅仅统计计量上的“一视同仁”,只是一个技术方法问题,并不就意味着农民等弱势群体境遇的实际改善,但我想,通过这样的“一视同仁”,至少能为我们提供一个更加真实、完整的国情数据——如真实的国民失业、收入差距状况,而有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数字基础和认识态度,无疑更有助于我们直面而不是回避现实国情。
老人惨死也是社会悲剧
新京报:南宁市隆安县城厢镇拱搁楼村,71岁的老汉黄某猝死家中,他长期瘫痪的老伴65岁的李某,由于突然失去照顾,3天未进粒米,最后饿昏致死。(在两位老人死去三天,却无人知道的背后,反映出现今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淡漠,更暴露出社会对底层人的关注不够。当一个人渐渐老去时,如何安度晚年,已变成了社会焦点问题之一。假如一个社会,一方面是经济高速发展,另一面是老人死在家中无人知晓,那么,我们就必须深刻反省其中存在的某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