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D0001版:人文
3  4  
PDF 版
· 唱歌、跳舞、看电影,都支持了文化事业
· 主持人、评委、还是选手—— 平民选秀,到底应当包装谁?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6年6月2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周稚舜离职涉嫌炒作新书,《梦想中国》否认丧失公信
主持人、评委、还是选手—— 平民选秀,到底应当包装谁?
  本报讯 《梦想中国》节目统筹、导演周稚舜前日高调宣布离开“梦想”团队,并对《梦想中国》选秀的一些做法口诛笔伐,引起舆论哗然。昨天下午,周稚舜做客某门户网站,在谈话中大力宣传自己将要出版的新书,让人怀疑他如此高调辞职是为了出书而炒作。本报记者在采访《梦想中国》节目组负责人时,对方对周稚舜的做法作了回应,称他的声明是“个人化的意气用事”。

  周稚舜辞职

  是为出书而炒作?

  在网上对话中,周稚舜提到了他将出书,并暗示这本书将以他个人的亲身经历,来揭开《梦想中国》的内幕,这种说法很能吊起大众的胃口。

  周稚舜说到辞职后的打算,说他先休息一段时间,因为做《梦想中国》每天只能睡5个小时,太累了。“接下来我会静下心来写写东西,有出版社去年就一直追着我写一本关于平民偶像选秀活动的书,我想趁这段时间好好整理一些资料,刚好也可以为自己在《梦想中国》这三年的经历做一个总结,本来早就该出这本书的,但由于工作忙一直没有时间,我刚刚为自己的书暂定了一个名字叫《颠覆偶像》,希望不久就能和大家见面。”

  在网聊中周稚舜还表示,导致他离开“梦想”团队的原因,主要是节目理念上的冲突。“我认为经过海选阶段,评委的角色和功能就该减弱,而应该让民众参与选拔他们心中喜欢的选手,因为亲民是选秀节目制胜的法宝。评委和剧组不能越俎代庖,谁敢保证评委和剧组选出的选手观众就一定喜欢?我是负责活动开展和推广的,现在闭门选出的选手老百姓都不认识,我认为自己无法完成顺利有效的推广。”

  《梦想中国》:

  不承认节目丧失公信

  昨天下午,记者拨通了《梦想中国》制片人哈文的电话,但是因为哈文一直在开会,接听电话的《梦想中国》节目组主编、导演杨洁对记者传达了节目组的态度。她说,目前周稚舜已经离开节目组,周的工作由她接管。她说,“周稚舜的离开是自己辞职。任何单位都有人离开,这很正常。周稚舜却把事闹得这么大,我们不大明白为什么。”她表示,周稚舜说的大多是个人意见,节目组没有太大的必要去着急应对。

  周稚舜在个人博客的声明中对评委颇多微词,直指评委伍思凯以个人喜好评选手,导致很多选手投其所好。杨洁对此称:“他这是言不符实。评委评得好不好,本来就是一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有不少观众就认为伍思凯评点准确、到位,对他的风格表示认可。我们认为,他是一位很专业的音乐人,对待选手基本上是客观的。至于说他批评选手太厉害,这也很正常啊,任何专业歌手都是在不断发现自己的缺陷中提高的,如果评委都是一味地夸奖选手,观众会喜欢看吗?歌手不是惯出来的,批评其实对选手是极大的帮助。”

  周稚舜称《梦想中国》违背平民选秀的初衷,导致人气选手几乎全军覆没,并在操作过程中随意更改赛制,使节目公信力大打折扣。杨洁坚决表示,“《梦想中国》没有丧失任何公信力”。她解释说,之所以把男8强改成男10强,是因为前20强的男选手的水平都非常高而且接近,我们都恨不得20进20,淘汰10名已经有很大争议了。人心都是肉长的,所以我们做了这个小的调整,这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选秀节目,

  谁是红花,谁是绿叶?

  回望之前的《梦想中国》评委“侮辱选手”事件,不难看出,一向以温和面目示人的《梦想中国》,面对着性质相同的大型平民选秀活动《超级女声》的重兵压境,已经想出许多办法突围。但令人遗憾的是,对于这个栏目,人们印象最深的仍然是主持人李咏,对于那些想借这平台一飞冲天的选手,则显得助推乏力。虽然,超女让柯以敏、黑楠、春晓等评委走红,但更把李宇春、张靓颖、REBORN、厉娜这些平民选手推上星途,从而真正实现选秀节目的魅力所在。

  同时,周稚舜退出《梦想中国》的纠纷并非孤立事件,他提出的“评委权力过大、平民选秀不平民、赛制随意改变”等方面,恰恰是目前所有选秀节目存在的诟病,或许是选秀内幕冰山的一角。

  

  你对周稚舜的言行怎么看?是否认同他的说法?《梦想中国》作为中央台的选秀节目为什么拼不过地方台的《超级女声》?选秀节目到底应当包装谁?

  

  本报将开通多个平台,欢迎读者们踊跃参与讨论,说出你的看法、亮出你的态度。表达方式如下:今天上午10:00到下午16:00,本报开通热线电话0571-85310741;同时可以加入网上酷评团(QQ:)参与讨论;或者把你的态度发到本报电子邮箱qbwy@zjnews.com.cn。                 本报记者 屠晨昕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