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论坛昨天结束了。我感触最大的是:做数学或者说做科研并非物质条件是最最重要的。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五六十年代,国内都出过一些杰出数学家。昨天,在万哲先院士演讲《中国代数学》时,提到一个当今浙大人都几乎不太清楚的历史:当时浙江大学有个叫曾炯之的数学教授,他证明了一个公式,到今天还在被数学界引用。丘成桐先生当场议论,一个数学问题当时说好都是没有用的,要看几十年几百年后是否经得起历史考验。曾教授后来英年早逝,但他在当时艰难的年代做出的成绩实在令人钦佩。
谷超豪院士在演讲《苏步青与中国的几何学》时谈到自己从苏联留学回来,因工作需要改变了自己原来的研究方向,做一些具体的但很难的数学应用问题。丘成桐先生又在一边评论说,数学做研究没有捷径可走,不同派别之间一定要互相学习,数学家对自己的长短处要有清醒认识,谷老的刻苦使他后来转行后照样做出成绩,这是很了不起的。
我想,为什么最近20年中国做数学的物质条件比过去好多了,为何优秀的数学成果还是不多?这是值得我们数学人乃至相关行业的人深思的问题。
看到钱江晚报登出席会议的数学家给小朋友出的数学游戏题,数学家们都非常高兴,他们都向我来打听小朋友做得怎么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