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文体场馆总是引人注目,它们往往是一座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在功能上更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发挥这些场馆的功能,不让它们闲置?这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难题。
“十五”期间,宁波市陆续建成宁波大剧院、市美术馆、宁波音乐厅、市游泳健身中心、北仑区体艺中心、鄞州区体育中心等一批大型文体场馆,并有宁波书城、市博物馆等重点建设项目在建。经过数年探索创新,宁波市拿出的是一份充满新意的答卷。
避免浪费、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首先是资源共享、一馆多用。如宁波市与鄞州区共同投资建设博物馆,建成后将实行一个场馆两块牌子的管理体制,有效地实现了资源整合。已投入使用的北仑区体艺中心,既能满足国际性体育比赛的要求,还可举办展会、文艺演出,开展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地下室还被开发成商场,真正实现了一馆多用。已建成的高教园区图书馆既为辖区内各个学校的大学生服务,同时又作为宁波市第二图书馆,为全体宁波市民服务。
文化产业要发展,集聚社会力量是必不可少的。宁波日报报业集团投资5500万元,于2003年4月建成总建筑面积为2700平方米的宁波音乐厅。宁波广电集团与市财政各出资3.1亿元,建成主体建筑面积7.2万平方米的宁波大剧院,于2004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而各县(市)区近年来也通过多渠道筹资方式,加大文体设施建设力度,如鄞州区在以财政为主投入的前提下吸收社会资金参与文化设施建设,基本建成了覆盖全区的文体设施网络,其中包括鄞州新城区四大标志性文化设施,即区体育活动中心、文化艺术中心、文化广场和博物馆。宁波各地还积极探索“国资民办”的路子,建设了宁海“十里红妆”博物馆、象山张德和竹根雕艺术馆等一批民办文化设施。
为了满足大众的文化需求,各剧场在经营模式上也大动脑筋。宁波大剧院组建了经营有限公司,大力开拓演艺市场,2005年度完成自主性商业演出85场,收入600余万(不含政府演出补贴),平均上座率达到85%。同时,大剧院还办起艺术培训,创收也达260万元。他们还开出大众娱乐性剧场,做到天天演。宁波逸夫剧院采用企业冠名赞助、与上海、杭州等地剧场建立演出同盟等手段,大力开拓演出市场,2005年举办各类演出144场,经营收入达到500多万元。 本报记者 屠晨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