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以来,每年都有数百万高中生面临这样的选择:文科还是理科,你必须二选其一,没有中间道路可走!
其实中国的文理分科并不是与生俱来。上个世纪60年代至文革结束前,高中一般不分文理,学生学两年便进入社会。或者因成分好,被推荐上大学。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制度。其后为分类选拔人才,高中文理分科趋势加剧。从那时起,中国的文理分科差不多已有30年历史。
单纯从录取人数看,由于大学理工科招生数量大等原因,“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句话一直沿袭至今。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思潮的变化,择文、择理,在不同的阶段又有着微妙的变化。
除了理科,我无可选择
讲述人:尚先生,杭州某中学老师
选择:理科
时间:1978年
当我考上数学系时,很多高中老师都为之惊讶,在他们看来,我更适合读文科。
是的,我喜欢文科,喜欢看书,喜欢唐诗宋词。但我无可选择,因为那个年代,我们学校没有文科班。
记得那时中学学制是4年,初中两年,高中两年。我各科成绩都不错,相对更喜欢文科。可临到分班时,却没有文科班,因为选择读文科的人居然凑不成一个班!只能给要读文科的学生找个老师以“个别辅导”的形式进行学习。我一看这样,只能选择理科了。
其实有很多人喜欢文科,却不敢选文科。那时候大学少,专业也少。在不少人眼里,而学了理科,有门技术在手,老老实实干活吃饭总行吧?
当然,读理科,我也并不后悔。理科培养了我的逻辑思维,使我在后来的工作中受益匪浅。但我也一直在“读”文科,大学里,从《静静的顿河》、《变形记》到唐诗宋词、五四文学,我都没有放过,兴趣所在,动力所在。这点我一直很自豪,我的文学修养绝不逊于一般的文科生。
作为教师,我发现现在选文科的学生大致有两种人,一种是真正喜欢文科的,一种是理科有“跷脚”科目,只能读文科的。其实很多理科生同时也是文科的优秀生。以我看来,今后文理必然逐步走向兼容。
半分钟选定文理
讲述人:沈小姐,杭州某事业单位文员
选择:文科
时间:1988年
那时候读文科的人多吗?我不知道。
那时候读文科找工作容易吗?我不知道。
我选择读文科的理由很简单,我喜欢历史和地理。
那时我刚考入杭二中,一进高中就要分文理班。学校好像也没开什么家长会,就给每人发了个小条子,填好交上来就完事了。我爸爸妈妈啥也没说,随我自己选。他们甚至认为,读个中专也不错了。所以读文科还是读理科,不过是转念之间的事,以时间计算,不超过半分钟吧。
最后分班的结果,2个文科班,4个理科班。
后来我知道,就在我读高中的那几年,虽然理科依然热门,但读文科的人也悄悄多起来。因为那时文科设置的专业开始多起来,新闻、法律、外贸……而且这些专业的就业似乎都不错,比一些纯粹在企业厂矿工作的人赚钱多。
进入大学之后,我才知道,大学生已经不包分配了。不过在大学尚未大规模扩招前,好像找工作也不是那么难的事。当就业不成为一种压力时,读文科还是读理科,几近于一种自然选择,功利的因素更小,兴趣的成分更多。
下岗,下岗,都是理科惹的祸?
讲述人:詹小姐,杭州某企业部门经理
选择:文科
时间:1996年
如果一切依照我自己的意愿,我想我应该读的是历史系,或说是考古系。现在正行走于大沙漠中追踪遗迹,或埋首于故纸堆中寻找史前的文明。至今我依然对此充满了狂热。
但考大学前,父亲冷静而现实地告诉我,这可以是兴趣,却不可以是专业,因为那会没饭吃。
读文还是读理,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提前选择一个专业,于是家长才变得异常紧张。
1996年,从城市开始的“下岗”之风蔓延到我们的小镇上。原本风风光光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突然之间说倒就倒了,企业的工程师——有些老大学生,包括清华大学毕业的——也在一夕之间失去了工作,甚至沦落到为养家糊口,不得不四处打工。而同年代进入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文科毕业生却似乎“高枕无忧”。于是家人就认为读文科更好。老外婆甚至搬出“文官动动笔,武官打脱力”的话,认为学理工科的干得太辛苦,读文科的就是坐办公室,那多舒服!
等真正上了大学才发现,其实并不是那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