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D0005版:人文·新闻时评
3  4  
PDF 版
· 理性也会带来负面影响
· 暑期支教不应走过场
· 别再打“妈妈”牌了
· 酸菜好销,包子难卖
· 刘烨谢娜隔空传情,着急的是看客
· 幸福不能用于逞强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7月2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别再打“妈妈”牌了
■梁江涛
  日前青歌赛进入“命题对话”环节时,不少选手打出“妈妈牌”,这一打不要紧,打出了一群“音乐天才”。不是四五岁识谱练琴,就是两三岁走上舞台,连观众都觉得不可思议,纷纷质疑。可就在监审组将观众意见公布后,有一位选手还是用极其“悲痛”的语调说他如何在妈妈教导下,五岁开始练琴的经历。徐沛东告诉他:“五岁练琴是件很苦的事,我的孩子是四岁练的琴,练到了八岁,练不下去了。我就对她说,别练了,该干什么干什么去吧!”

  如果说五岁练琴还符合启蒙教育规律的话,那么,两岁被妈妈撵上舞台就有点“残忍”了。一位选手向人们讲述两岁参加一次唱歌比赛的“特殊经历”,徐沛东问她,两岁的事咋记得这么清楚?这位选手更来劲了,她说清晰地记得自己一岁多就上台唱歌了。

  妈妈的故事永远能打动人,感染人,引起观众的共鸣。我相信选手们所讲的故事都是真实的,以至于在观众发来意见后都不改初衷,义无反顾地将“妈妈牌”打到底。但是,这些故事不只是让我们看到“音乐天才”的成长过程,更多是一个本来色彩斑斓的童年,被揠苗助长式的爱折腾得枯燥乏味。就像那位五岁学琴的选手,交流对话显得木讷而凝重,这与幼儿园让3岁孩子背60位的圆周率同出一辙,这样的童年有何快乐可言?

  童年不是用来打造明星的,音乐的天赋与成就也不是从胎教就开始的。社会的急功近利和家长的望子成龙剥夺了许多孩子快乐的权利,这不是爱,这是一种戕害。希望未来的选手不至于用“哈姆雷特”的语气来讲述“妈妈教我一首歌”的故事。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