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B0008版:专版
3  4  
PDF 版
· 决战东部,看江干
· 打造宜人生态居住区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8月10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打造宜人生态居住区
——专访江干区区长蔡仲光
  跟江干区区长蔡仲光的专访约在上周六下午。“正在头疼呢,庆春东路已经延伸到江边了,从这里到江岸这800米路没有门牌号码可用。”蔡指着地图上这段新增的800米路说。原来区政府是庆春东路1号,再往东就没有了,现在庆春东路一延长冒出了这么个让人“没想到”的问题。

  如果说门牌号只是一个有趣的问号,摆在江干区面前的还有更多充满挑战的惊叹号。今年6月,杭州市提出“决战东部”,投资规模将达到1500亿元左右,投资额之高、建设密度之强,杭州建设史上少有。而“决战东部”的主战场就在江干区。

  这对江干区来说是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是一次艰难的挑战。所以在整个采访中,从蔡仲光区长口中,我听得最多是两句话:第一句,“多做少说,先做再说”;第二句,“请大家亲眼看看江干”。

  常住人口超80万

  记者:在很多老杭州的印象里,江干区外来人口多、基础设施不健全,并不是一个很适合居住的城区,但事实上,这两年有不少人选择在江干区买房安家,对此您怎么看?

  蔡仲光:说江干区外来人口多、基础设施差,我想,这么说的人,肯定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到过江干了,我请他们来看看,这里每天都有变化,也请他们有信心,3年以后的江干区一定是一个更加适宜生活、学习、工作的地方。

  从规划上看,钱江新城、丁桥大型居住区、九堡这三个新区的公建、配套很全面,基础设施也很完善。比如钱江新城的共同管,把所有的管线、污水管道集纳在内,以后维修都不需要开挖路面,因为工人可以共同管内作业。

  采荷、闸弄口、四季青一带的老小区我们也在做环境改造提升工作。今年要整治138条背街小巷,花费近1.5亿元,这一片曾经是杭州最早的小区,虽然现在房子旧了,环境也比不上很多新建小区,但我们希望让住在这里的居民感觉到,“房子是小了点,但住在里面是舒服的”。

  记者:除了杭州人已经很熟悉的钱江新城,最近很热门的九堡、丁桥以外,江干区有没有正在规划中的新区块,比如三堡、五堡、七堡?

  蔡仲光:根据江干分区规划,江干不仅是中央商务区、交通枢纽区,而且还是大型居住区。5年内常住人口将超过80万,三堡、五堡、七堡当然也是很重要的居住区域,问题是怎么规划好,不要浪费这么好的区位条件,避免重复建设。

  事实上,这个区片已经包括在钱江新城二期的范围内,已经在做规划,规划中的钱江新城二期占地2.86平方公里,东起和睦港,西至钱江二桥,南起钱塘江边,北至规划凤起东路。二期的凤起东路直接连接一期的钱江路,使二者成为有机整体。从人文印迹看,二期比一期更有“老城”的韵味。这里散落着老码头、采沙场、家庭制衣作坊等这些“老杭州”生活最基本的元素,在未来的建设中将保存这些富有生机的“老城痕迹”。此外,那些已经融入当地人记忆的生活场景,包括现状水网,旧的河堤、石桥、码头等,也都将保留下来。沿江会建一批江景房。

  提升产业,完善商业设施

  记者:江干区名声在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里有像四季青服装市场这样全国知名的批发市场,但是这些市场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江干区的居住环境,在经济与环境之间江干区将会做怎样的权衡呢?

  蔡仲光:有人形容江干区,“凡是想得到的商品这里都有”,但现在看来,江干区有很多市场的硬件条件已经不能负荷发展的需要,管理水平低,经济贡献率不高,对环境的影响却不小。为此,两年前,我们开展了专业市场提升改造活动。

  首先是产业的提升。我们重点提升的是符合都市型服务业发展导向的市场。通过提升改造的四季青服装特色街被中国商业联合会市场专业委员会授予“中国服装第一街”的称号。今后,四季青服装特色街将朝着更加现代化、更加时尚化的方向发展。

  另外,我们将着力建设好作为省重点工程的四季青服装交易中心。我们认为,符合都市型产业发展的业态,包括市场,不但不会影响居住环境,反而可以成为居住不可或缺的配套商业设施。

  还值得一提的是艮山东路江干名车长廊,通过这几年的改造,不仅成为具备办证、上牌、交费、维权等功能于一体的汽车销售、维修、服务的集散中心,而且成为了体现生态反映特色的城市景观大道,实现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实现了发展经济与改善居住环境的双赢。

  教育公共卫生是重点

  记者:江干区有这么多新的居住区要建设,那么对很多家长关心的教育问题,区政府有什么打算?另外,江干区有那么多流动人口,公共卫生方面有待补足,对此区政府有什么计划?

  蔡仲光:我们一直强调一句话——从最基础抓起。江干区现在一共有20所小学,大部分集中在采荷、南肖埠、景芳等成熟居住区,而在笕桥、九堡、丁桥、彭埠基本上是一所中心小学带几所村办校的局面。中学的情况也很类似。相对来说,知名学校也比较少。而江干区外来人口占总人口将近44%,流动人口入学缺口又比较大。所以我们不仅是要增加学校数量,而且要培养名校。

  根据江干区中小学布点规划,我们将新增78所中小学,其中小学52所,中学2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4所,这些学校配置中,Ⅰ类达标学校有3所,Ⅱ类达标学校有39所,应该说资源配套还是很不错的。还考虑在笕桥—丁桥、彭埠—九堡地区,各设一所流动人口学校。

  至于公共卫生方面,我们计划新建2~3所二级甲等以上综合性医院,其中1所在丁桥,扩建3~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增设30~40家社区卫生服务站。按照规划,到2010年江干区社区(村)卫生服务覆盖率可以达到100%,这是我们的目标。

  本报记者 詹丽华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