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14版:每日新闻·发现
3  4  
PDF 版
· 咖啡馆里清谈干细胞
· 我生命里的 干细胞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8月1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咖啡馆里清谈干细胞
本报记者上海追访科学明星斯蒂芬·明格
  本报讯 8月10日晚上,上海科技咖啡馆里茶和咖啡的香味交织着。

  高高大大的Minger博士更像是一个旅行者,他穿着黑色休闲衬衫加一条黑色牛仔裤,脑后拖了一条金黄色的麻花辫。但他深邃眼睛中透出的睿智,以及言谈中严谨的思维,让人感觉到这个先后以美国、英国为基地,研究人体干细胞多年的科学家,着实是个“重量级人物”。

  17年前第一次干细胞移植

  “在临床上,应用人体干细胞是完全可行的。”这是Minger博士对公众说的第一句话。17年前,也就是1989年,他进行了第一次人体胚胎干细胞的移植,将人体胚胎干细胞移植到一位帕金森症病人的身上,在等待了4年之后,这位病人的症状得到非常明显的缓解。

  当初因为没有足够的胚胎来源,所以只在那位帕金森症病人的左脑移植了胚胎细胞。“现在全球已经有200个帕金森病人进行了移植,这个实验让我对人体胚胎干细胞移植产生了很大的兴趣。现在人体胚胎细胞已经可以分化成不同的人体组织机构。”

  “8年前,成体干细胞被成功提取,它能分化成任何的人类细胞如皮肤、肌肉、眼睛、内脏甚至牙齿,让人们看到了治疗早老性痴呆、帕金森综合征、糖尿病和心脏病等退行性疾病的曙光。它甚至可以克隆出器官以供移植,但这之前,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全能干细胞”解决更多难题

  现在Minger博士最感兴趣的是“全能干细胞”。如果在特定条件的诱导下,干细胞就能够分化成特定的细胞和组织,就像全能运动员。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教授朱剑虹也对“全能干细胞”充满联想。他说:“依据以前的研究,牙齿的细胞只可以变成牙齿的细胞,但现在可以变成神经的细胞;原本皮肤的细胞现在也可以变成神经的细胞,这就是跨系分化,但这个跨系的潜能有多大,变成神经细胞的比例是多少并无定论。理论上讲,它有这样的能力,但是究竟有多少的细胞变了,还需要科学家进一步的证明。”

  大脑中存在“源泉细胞”

  朱剑虹教授是神经外科医生,长期从事医学神经生物学研究。他向公众解释神经干细胞,比喻它是大脑中的“源泉细胞”。“神经干细胞是存在于脑和脊髓中的未分化细胞,被医学界誉为‘源泉细胞’。大脑的各种功能是由神经元和神经胶质共同完成的。当大脑受伤,某些神经元受损后,干细胞就可以形成新的神经元来代替受损的神经元以修复大脑,成长为神经细胞。”目前,科学家们在发现了成人脑中的干细胞以后,提取、培养还存在技术上的困难,而且还涉及伦理问题。

  2001年,朱剑虹博士成功进行了首例成人神经干细胞自体移植手术,标志着我国的神经干细胞基础研究和应用跨入了脑修复再生医学的门槛。

  “现在脑外伤越来越多,看看每天要发生那么多车祸就知道了。很多脑外伤都会致残,我们用再生医学的方法治疗他们,就是要应用干细胞技术。”

  曾经有一位病人因车祸造成右脑外伤,虽然右侧腿能动,但左边瘫痪,病人无法行走。朱剑虹在获取病人的脑组织以后,进行干细胞克隆、分离,在病人体外培养出病人的脑神经干细胞,并将干细胞移植到患者脑内。

  “我们治疗了3个月以后,发现他的左腿可以动了,说明病人的偏瘫和肌理下降是可以得到治疗的。通过仪器,我们看到了脑里的代谢情况,也观察了脑细胞的存活情况。对比发现,受伤区域的细胞代谢很旺盛。在一年以后的随访中,我看到病人不但可以自主行走,还可以洗菜、烧饭,做一些日常的家务劳动,目前他已经恢复了正常工作。”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