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15版:每日新闻·读书
3  4  
PDF 版
· 向西向西,
· 向东向东,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8月1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向西向西,
西部零就业 去,还是不去? 为什么不能像浙商那样义无反顾
  就业东热西冷,何不逆向思维——没有人号召浙商西去,但他们像蜜蜂一样遍布西部城乡各个角落;如何让大学生西行成为可行,欢迎读者在钱报网络版(http://qb.zjol.com.cn)上跟帖发表高见

  昨天,我省最后一批次(专科和高职)高校两次降分补报志愿,只要考分在组档线以上的都可以补报。尽管如此,据记者了解,截至昨天傍晚,仍有部分院校的计划数未完成。浙江考生扎堆长三角,三本以下自动放弃的考生不在少数。

  事实上,他们的哥哥姐姐的确在为寻找都市的一张床而备受煎熬。应届毕业生的洪流,就像上世纪80年代的民工潮,正在以越来越庞大的规模涌向北京和东南沿海城市。这一涌流与大学扩招直接相关。中国人民大学校长10日在杭州对记者说:“现在我们平均3天增加一所大学!1999年高等院校开始扩招,到2005年连续7年扩招,2005年在校大学生数量达到了2300万人,毛入学率为21%。这种增长速度世界罕见。”

  短短7年间,中国高等教育一举由精英教育阶段迈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也把不少家庭范进中举式的喜悦砸向“找不到工作”的忧愁。    

  2003年,第一批扩招生进入就业市场,逾212万。2005年和2006年高校毕业生各增长到330万与413万。400多万大学生要饭吃,大学已不是“象牙塔”,而是胃口好极了的人民大食堂,而且这个食堂都沉沉地压到了中国东部!

  “去西部?我压根儿没想过!那边就业岗位太少了。”

  “我两手空空,怎么到西部创业?”

  当记者在人才市场门口小心翼翼地把“去西部找工作机会”的问询抛向那些面容焦急、疲惫不堪的学生哥时,他们好像还没有这样逆向思维过。

  当人人在东部淘金的时候,可能你连扎进去淘的缝都摸不到。曾有过两年西部志愿经历的浙江大学毕业生沈杨根说:“到西部去试试运气吧,毕竟我们年轻,有资本跌倒重来,利用这个机会去自己培养自己,打磨出一个有个性的自我。到西部创业的浙商很多,浙江大学生的血管里也流淌着浙商基因,干不好可以再回来么!”

  当记者把此话说给在西宁西海都市报任政教部主任的韩慧朋听时,她顿了顿说:“做西部牛仔,这是一首听起来很美妙的青春牧歌,但作为在西部生活了10多年的外乡人,我劝大学生要慎重西行。因为你们和浙商还是不一样,浙商的创富基因与异乡水土奇妙地结合在一起,读书人会水土不服。西部既不是你们东部人想像的不毛之地,也决不是拓荒者的天堂。”

  去,还是不去?是什么阻挡了浙江大学生西行的脚步?大学生到西部创业,究竟胜算几何?西部创业的通道——有多少爱可以试探?虽然每年媒体上均有报道大学生西部创富的个例,但作为潮流,它似乎还没有真正到来。本报将以建设性的眼光,关注大学生西部创业的可行性,尤其是想了解那些轰轰烈烈地去,又静悄悄回家的大学生的现状,如何让西行成为可行,我们欢迎读者在钱报网络版(http://qb.zjol.com.cn)上跟帖发表高见。

  徐 澜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