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D0006版:人文·图书新闻
3  4  
PDF 版
· 畅销书的背后
· 日本汉学家与当代中国文学
· 英国一位值得关注的青年作家
· 《王石这个人》
· 《殡葬人手记——一个阴森行业的生活研究》
· 《二十四史》著作版权起纠纷
· 大江健三郎任书店店长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8月1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畅销书的背后
■本报记者 文敏
  闭上眼睛都能想象得出上海文艺出版社总编社长们的大笑脸。去年的上海书市火的是余华的《兄弟》,今年易中天比余华更火,都是上海文艺社的产品,不知他们怎么在偷着乐呢。

  总编辑郏宗培面对记者的心情有些复杂,他大大的笑口不敢拉得太大,因为势头超好,但也因为成本超高。一本《品三国》(上)55万册的首印量,14%的版税,以及三年保底印数20万册,意味着什么呢?《品三国》的定价是25元,如果在三年内完成20万保底印数的话,那么出版社还要再支付作者70万元。总共算起来,也就是260万元买一本《品三国》。郏宗培对记者的解释是:“这个价格并非出版业的天价,一些青春读物畅销书的作者版税也有比这个价格更高的。”出了高价当然想卖得好,但是否畅销,却是要看市场的脸色,所以郏宗培非常明白地对记者说:“抓畅销书,是要在有为而治和无为而治之间进行权衡。”对于做出版的人来说,畅销书是可遇不可求的,北京三联书店的资深编辑吴彬,同时也是《读书》杂志的编辑,她的品味倾向比较精英而小众化,但她做责编的几本书却居然会异乎寻常地被市场看好,如林达的《带一本书去巴黎》、《我们仨》、《八十年代访谈录》。而余华和易中天,却是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有意为之,他们一开始就想把这事做大,把这书做成市场上畅销品的。他们认为,做畅销书单靠一家出版社是不成的,要结合各方面的力量,如易中天的作品,他们就和央视10频道和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结成战略伙伴关系,互补有无,共荣共赢。

  大家现在对《达·芬奇密码》耳熟能详,但背后的世纪文景出版公司却少为人知。这家出版公司是一个跨越北京和上海两地的股份有限公司,员工总数只有40多。他们出版的新作《追风筝的人》上市两个月就已发行8万册。在此之前,他们的《他改变了中国——江泽民传》销售超过100万册,《达·芬奇密码》超过180万册。

  上海译文出版社的畅销思路却是把老经典重新整合一遍。比如他们新出的《洛丽塔》,此书在国内已有不下十几个版本,但上海译文出版社的宣传口径是:自己的版本是第一部“全译本”,没有任何删节,该书总字数是35万字,而16年前,黄建人翻译的《洛丽塔》是23万字,二者相差整整12万字,苏童看到这个数字也非常吃惊:“我的天,12万字,那是一本书的内容。”当然,他们在装帧上也作了很大的改进。一本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洛丽塔》老版本的封面是一个半裸的女子图片,社长助理赵武平拿着这本书问记者:“一个在星巴克喝咖啡的白领手里会拿这样一本书看吗?”但对于上海译文社把许多名著重新包装上市的做法,也有读者并不认可。比如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有的读者还是认可韩少功更具文学味的译本。社长叶路对此很坦然:“这个很正常,重译一般都会产生争议,这里面有读者品味和习惯的问题。”但名著就是名著,经典就是经典,它就是人类长流不息的精神江河。正如复旦大学出版社社长贺圣遂正在读的古罗马皇帝哲学家马可·奥勒留的《马上沉思录》,他说:“2000年前一个人写下了它,2000年后必然还会有人去读它。”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