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陈海芳 本报记者 刘焜
这段时间,杭州天气炎热,在西湖景区一些山路弯曲之处,建筑材料要靠骡子背上山,一支支骡帮也出现在了大家眼前,穿梭于林间小路上。
17年跟着主人走南闯北
找到这支骡帮是在栖霞岭的山脚下,昨天下午1点,5只骡子正在空地上悠闲地吃着草。骡子的个头不高。附近的人们告诉记者,宝石山在搞供水工程,许多材料多亏了这些骡子。骡子一天要背很多趟,所以到了中午骡子和主人都会休息一下。
等了半个多小时,记者终于等到了骡子的主人们。领头的叫毛国林,奉化溪口人,50岁,两个月前,他带着骡子来到了杭州。在他的身后,还有3个同伴,他们来自新昌,他们和5只骡子共同组成了这支骡帮。
毛国林一个人有2头骡子。“走南闯北,哪里有工程我们就到哪里去,杭州已经连续来了3年。”摸着一头黑色的骡子,毛国林说,这头骡子是从新昌花5000元买来的,已经跟了他17年。当记者试图走近这头骡子时,毛国林赶紧制止了:“小心啊,脾气可犟着呢,我的脚都被他踢断过。”他边细心地捋着骡子毛,边自言自语:“不过它还是很听话的,也挺能吃苦,能背四五百斤的东西。”
老大起头 老少压阵
下午2点,主人们开始给骡子的背安上一种木具,形状类似马鞍,然后工人们陆续把石头往木具上堆。师傅们大多两人合作,一人稳住骡子和木具,一人搬石头和系绳子,10多分钟才能装好货,但毛国林一个人就干完了这些,而且他给自己骡子装的东西比别的骡子多。毛国林解释,前段时间3头骡子累得皮都肿起来,吃不消了,主人就把它们领回家休养去了,这3头骡子是刚来的,昨天是第一次上山,所以不能背得太重。自己的骡子自然得多分担点。
很快,5头骡子排成队。毛国林的2头骡子分别排在队头和队尾。“老大,自己走啊!”看到同伴骡子上的石头没系牢,毛国林赶紧上前帮忙,并朝前大喊了一声,队伍最前面的一头黑骡子马上迈开了脚步。原来,他给2头骡子起了简单的名字,大的就叫老大,小的叫老少。“老大起头,老少压阵。”毛国林笑着说。
路上最怕石头钉子
因为不会走石板路,骡子只能走很陡峭的一条山路。骡客陈国祥告诉记者,骡子上山最怕的是骡道上的细碎石子、钉子等。“一脚扭伤,骡子一声惨叫,就带着石料滚下山去,人根本来不及反应。”
毛国林说,他觉得更让人心疼的是骡子的累。在宝石山,骡子每天的工作时间一般都在10个小时以上。因此许多骡子的身上都有不少疤痕,他的老大皮肤已经有些肿了,老少的皮也被磨破了。他说,其实他的骡子能背更多的材料,但他看着实在心疼,一般也只让它们背四五百斤。而在骡客中,也有着更骇人的说法:“骡帮里的大部分骡子都是累死的。驮着东西的骡子,有时走着走着就口吐白沫倒下,死掉了。”
正因为如此,每一个骡客对骡子都有着深厚的感情。“骡子聪明得很,一个地方只要领着它走一次,第二次就认得路。”骡客陈师傅自豪地说。也正因为如此,他的骡子途中走错好几次路,还偷偷地吃了好几回草,陈师傅的手几次想打都没下得了手,只是“狠狠”地训斥了几句。
骡客生意不好做
尽管骡辛苦,人也辛苦,但要想靠这个赚多大一笔钱,似乎还不大可能。骡客们告诉记者,以运石头为例,一般一头骡子一趟450斤,一斤6分钱,一天顶多能拉个7趟,骡子的食量大,一天要吃4顿料,减去骡子的伙食费,一天下来多的时候也只能挣150多元。除去各项开支,骡客们实际拿到手的就更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