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完斯蒂芬·金“黑暗塔”系列之二《三张牌》后,整个人真有点灯枯油尽的感觉,简直不知道怎么说了。当初接下这活儿纯属好奇,原版书勒口上有一幅作者与自己那只雄壮魁伟的猫的合影,看看那猫那人都透着一股邪门和诡异,让人欲近不能欲远不舍,撩拨得人心里痒痒。可是后来的翻译经历却向我证明了那句西方谚语“好奇心杀死了一只猫”实在大有道理。
这部小说的翻译难度首先在于对原著的理解,由于叙述的时空关系错综复杂,下笔之际往往颇费踌躇。譬如,书中一再提到杰克被推入凯迪拉克车轮下的情形,如果不能体会作者那种玩转时间之维的技巧,自己就很难把握译文的表达。“黑暗塔”是斯蒂芬·金欲向文坛证明自身才力的扛鼎之作,其极度丰富的想象力让故事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里穿插进行,就像是电脑在不同界面上频繁地切换。罗兰从前的世界和他现在的世界都是一种虚拟现实,它们之间有一个“转换”的枢纽,而罗兰还时不时地蹿入我们这个现实世界,那又是作者特意打开的一个窗口。
按通常的小说归类,这部书似乎什么都能挨上,却什么都不是——魔幻、悬疑、惊悚、史诗、传奇、游戏之作,所有的一切煮成了一锅大杂烩。内中不同时代各种文化背景的元素交叉显现,符号之繁多、意像之复杂,以至斯蒂芬·金的本国同胞读起来也磕磕绊绊颇为不顺。可事情越是搞成这样,读者越是来劲,为释疑解惑,也为追星捧角,那些“塔粉”们还专门建立了若干网站,其中既有对菜鸟们循循善诱的指点,也有骨灰级人士的深度解读,谁要是把这些网站的注释整理一遍大可混上个博士学位。说到翻译上来,这些东西难道你能视而不见?不多看几遍心里就没谱。当然,费时费力之余,这些网站也使译者获益匪浅。所以,我在电脑上干活也就像书中的罗兰在不同的世界里蹿来蹿去,往往同时打开好几个窗口——连上“黑暗塔”网站便于随时解决理解上的难点,连上Google是为了查阅某些专有名词和背景资料,连上一个多语种的翻译网站是寻找语言释义(我译库切《男孩》时一些南非荷兰语就是在那上面解决的)……有时还一边挂在MSN上,用聊天方式向朋友们请教。
查阅工具书按说是少不了的例行功课,可是再新的工具书也赶不上当今知识爆炸的速度。斯蒂芬·金用到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一些美国俚语,你在最新的俚语词典里都查不到。《三张牌》里边提到的许多影视、演艺界人物,不列颠百科全书里几乎就没有,一上网却不费力就能找到。上网查询,与网友讨论,如今已是翻译的例行功课。我在网上扔下一个问题,就像投下一个诱饵,鱼儿们闻着味儿就赶过来了,如果不是及时去查看结果,几个钟头后再打开来就让人眼晕。记得曾就罗兰的年龄问题在网上求教,世界各国的“塔粉”忙不迭地挤上来七嘴八舌解释说:四十岁、两千岁、八十岁……整整拖出八页之多。
当然,网络就是网络,乱七八糟也是它一大特征,至于如何从一大堆嘈杂的嚷嚷声中甄别真伪,找出正确的或有参考价值的答案,那是译者自己的事了。也有这样的时候,撒下一网又一网,竟是一条鱼儿也见不着。譬如,译到纽约贩毒集团巴拉扎那帮人的对话,有几句意大利西西里黑帮切口,我搜索了一个又一个网站,逮着一个意大利人便缠上去请教,可是没人能回答,后来还是很意外地找到一位意大利刊物主编才得到解答。可见网络绝非万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