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熊哲鼎
本报讯 前天上午,民工子弟程千慧终于坐进了嘉兴洪合镇中心小学的教室。她是幸运的,因为在正式开学一周后,她还能获得这样的学习机会。而同一天,在嘉兴火车站,外地民工李云强送走了自己的孩子:“要是再不把孩子送回家,估计连老家的学校都要开学了。”
为了让流动儿童能享受到教育同城待遇,今年嘉兴采取了减免部分借读费、插班就读等措施,让民工子女也能像嘉兴市民的孩子一样能就近入读,但随着民工子女要求入学人数的大量增加,流动儿童入学问题使嘉兴陷入“有心无力”的尴尬境地。
流动儿童“迁徙”嘉兴求学
程千慧的父亲在洪合镇大桥村的砖瓦厂上班。本来听说今年这个砖瓦厂要停办了,很多工人都另谋出路。但是程爸爸没有离开洪合。“我觉得学校马上要开学了,要是再去其他地方,重新找工作,对孩子的学习不利。”
而李云强显然是失望的。“我本来打算让孩子从老家到嘉兴来读3年级。这里的教育质量肯定比老家的学校好。”由于外来人员子女要求入学人数太多,许多学校根本招不了大量流动人员学生。虽然孩子今年没能在嘉兴上学,但是李云强并不气馁,他决心,下个学期一定要把孩子接到嘉兴来读书。“明年我早一点报名,总会有机会的。”
像这样迁来嘉兴读书的孩子还有很多,据程爸爸说,今年他的几个老乡不仅把子女带来了,甚至把自己的外甥、邻居家的孩子都带来嘉兴上学。
扩招赶不上学生剧增
“来求学的民工子女越来越多,我也想都收下来,但学校确实已不堪重负。”洪合镇中心小学校长张国佩说,中心小学每年都要建新校舍,2003年由镇政府出面利用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的校舍建起“春蕾民工子弟小学”,吸纳600多人;2004年在中心小学的操场南边空地用简易材料建起5间教室;2005年再建4间教室……学校还把音乐室、美术室、会议室等统统撤了,改成教室,只保留了两间电脑房和一间实验室。今年,所有的“潜力”都已挖完,只能去借。
但是就在满负荷的运行状态下,今年洪合镇中心小学还是收了近30名插班生。
据张国佩介绍,目前洪合镇共有1所中心小学和5所村完小,共有学生3408名。其中流动儿童为1729名,比本地的孩子还要多。张国佩是1998年来到洪合镇中心小学任教的,当年全校一共才十几名流动儿童。不到10年时间,流动儿童数量增加了近百倍 。
因为场地所限,目前洪合镇中心小学已经没有空间再建教室,所以今年他们没有再进行扩招。早在上个学期放假的时候,就已经把这样的告示贴在了校门口。但即使这样,还是陆陆续续有家长带着孩子来报名,而且几乎个个都是苦苦哀求校长能够给他们孩子一个读书的机会。据张国佩估计,这样的现象一直要延续到9月中旬才能结束。
学校也有难念的经
“其实我们也想把这些孩子都招进来,但学校容量有限。”对于流动儿童大量要求入学的问题,嘉兴不止一个小学校长说了这句无奈的话。尤其在民工子弟学校,一些学校的待遇也难以吸引更多更好的老师。
但有的时候,老师招来了,孩子却走掉了,因为这些儿童的流动性难以估计。在洪合镇中心小学就读的一名学生,今年5月份时,不声不响就离开了学校,随父母去其他地方打工,可是今年报名时,他又回来了,要求跟班上课。“这样的现象在民工子弟学校更加普遍。春节前,很多学生都随父母提前回老家,到期末考试,有的班级只剩下不到一半的学生。”说起这些流动儿童的教学管理,很多校长大倒苦水。
解决师资力量是核心
面对流动儿童就学人数猛增的态势,嘉兴市教育局办公室副主任闻泉新认为,教育部门对近几年流动儿童就学情况进行了总结分析后发现,师资力量是制约这些新增流动儿童入学的核心问题之一。根据以往的教师人事体制,学校不能在短时间内招聘到正式编制的老师,这给扩班、增招带来了困难。
面对让流动儿童享受教育同城待遇所遇到的“有心无力”的尴尬局面,一些学校尤其是民工子女学校,就要从传统的“编制”中跳出来,采取一些应急办法,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学生的报名情况,采取必要的笔试、面试程序,招聘一些具有教师资格证书且工作认真负责的人员,招聘的人员可以实行合同制,时间可长可短。
此外,学校还可以招收或聘任一些具有教师资格的临时代课老师,以增强师资力量的配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