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D0015版:新知·大讲堂
3  4  
PDF 版
· 今天师生关系变功利了吗
· 年轻人,反求诸己!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9月2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今天师生关系变功利了吗
熊丙奇:师生关系的异化
  今天我俩讲的是师生关系,我先谈我所感知的高校现象,主要讲“问题”,然后丹青再讲“展望”。

  在基础教育阶段,老师希望学生考高分,使升学率高一些,以学生的升学率,甚至一本升学率,作为考察指标,来考察高中老师的好坏,并以分数,把学生分为好生、差生;在大学阶段,把教学生看成“挣工分”,教学生只是为了完成教学工作量。很多导师甚至把他们的研究生当成赚钱工具。这就使师生关系变得功利化,老师和学生之间,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关系。

  我以为,政府与学校的关系、学校与教师关系、教师与学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教育体制当中最基础、最根本的表现。师生关系异化,来自以下四方面的原因:

  学校异化成行政单位

  第一,对学校的行政定位,导致师生关系异化。

  我们的大学,实际上应该是一个办学机构,是一个教育单位。然而,今天的大学不全是办学机构和教育单位,更是一个行政单位、政府机构。我国现在有1900所高校,80%以上的大学是公立的,领导是由政府任命的,而且都有行政级别。

  学校变成一个行政单位之后,就要追求政绩,搞政绩工程,政绩工程的特点是什么?第一,是数字指标——大学论文发表多、学生数量大、经费多,学校的领导就比较好当;第二是任期制,一届政府的任期是4年,同样,我们一届校长的任期也是4年——而在美国一个学校的校长任期可以是无限的,芝加哥大学的哈金斯校长,29岁当校长一直当到50多岁。

  《中国高等教育法》规定,中国的高等学校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兼有科研任务,以及为社会服务的功能。

  然而,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期的大学里,是一等人搞产业,二等人搞科研,三等人搞教学。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这变成了:一等人搞科研——自己有经费、有课题,论文发表多,专利多,你的日子就好过;二等人搞产业,因为这个时期,大家逐渐认识到大学不应该直接参与产业,包括北大、清华、浙大等大学,都开始考虑和挂有大学名字的企业从经营上脱钩;但是我们教学的地位,依然没有提高,排在第三位。

  因为对学校的如此定位,使大学不仅仅是一个培养学生的机构,而是承担了很多非教育的功能,这是导致师生关系异化的根本原因。

  教学异化成“工分量”

  第二个原因,来自学校和老师之间的关系。

  学校和老师之间是什么关系?从事教学原来是三等人,现在还是三等人,在大学里,所有的老师都可以从学校制定的指标体系中看到教学的地位究竟有多高。

  首先,一个人从讲师升为副教授、教授都是由SCI——在科学期刊上发表论文数为基础;第二是申请经费的要求;第三是搞工科的,有专利要求,你申请了多少专利,不管是发明专利,还是实用新型专利都算;第四才是教学,就是给本科生上一门课。

  这里说的师生关系的异化,就是异化成“工分、教学量”——我完成了教学工分量就完成了我的任务。

  从2002年到今年年初,教育部先后三次强调:大学教授一定要上讲台给学生上课,但是实际上做不到。

  教授不上课的原因,有人说教授很忙、要写论文搞科研,但是很多人说,是教授不敢给学生上课,不会给学生上课——因为我们的不少教授并不是按照一个高水平的要求,遴选进入教授队伍的,一直在讲台上默默耕耘的,往往成不了教授,像晏才宏,57岁去世的时候还是我们交通大学的讲师。

  我写过好几篇关于教授上讲台的文章,一些教师找到我,说制度是导致教授不上讲台的一方面原因,很多教授不敢给学生上课,怕一上课就露馅——据说中国一流大学里,一流学生基本上出国;二流学生在跨国企业和比较好的大型企业;二流偏下的学生才选择留校。留在学校里的教师水平已经不是一流,而真正想做科研、做文章的老师,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出成果,但是现在都是短期效益,三年内你不交出成果是不行的。于是,在这种做法下,很多人觉得,在大学不可能真正做学问。

  现在不少大学的科研现状是,想过了就是做过了,做过了就是做好了,就看你敢不敢这样去想、这样去做,这样去操作。

  但是真正想做研究的老师并不想这样做,所以导致一些大学成为教授的不是一流人才。甚至有的学生会把老师轰下台,但是这些教师不怕。为什么?因为他们有领导做支撑,学生认为不是好的老师,也许是领导心目中大大的好老师。学校领导认为好老师就是能够写论文,能够折腾经费、课题。

  师生关系异化成工具

  第三,是老师自身的问题。

  每个老师在当今,都面临非常多的现实问题。当前很多教师已经没有“底线”,什么方法都可以用,只要可以成功,成功就是搞到钱,有钱就有一切。最近,国内有10所高校,在进行研究生教育改革,其中一条,是研究生导师资助制,就是导师要付学生的培养经费,这样的政策在国外很普遍,但是在国内却没有这样的背景:第一,我们的大学教授没有资源配置权,资源如何配置其实都是学校领导说了算,教授无法调配任何资源;第二,我们的导师资助制会弄出一些想不到的问题,比如一个老总想考一所学校的硕士,他会找老师,老师说没钱付培养经费,老总就可以让企业投一笔科研经费,他就能考上了。

  我之前讲,很多老师把学生当成工具使用,特别是在理工科当中有很多老师把学生当成工具使用,当自己的打工仔。所以很多学生一回到寝室、一到假期就把手机关了,因为老师会找他做额外的工作。

  现在在大学里,一个教师可以带100个学生,像丹青这样只带几个学生的情况非常少,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们还有导师制,要求一定要有教授职位的,才可以获得博士导师资格,申请到博导资格再回过头来带博士。所以有些时候,有些讲师有能力但是不能带博士,他怎么办呢?他就挂在博士导师下面当导师助教。

  曾经有位老师打电话给我说,现在有些学生做任何事情都不择手段,只要成功做什么都无所谓,所以现在一些大学生作弊非常普遍。但是这些问题难道仅是学生自己造成的,与学校乃至教师就没有关系?

  学生异化得急功近利

  第四,就是学生自身的问题。

  我曾经问过一些同学:如果进入大学之后,告诉你这样的消息,你给学校4万元现金,学校马上给你一个文凭你干不干?我问的学生中,20%同意。甚至还有很多人打电话给我,我如果出钱,但不来读书,怎么样可以拿到学位?

  也曾经发生这样的事情:在学校的学分制选课、选师前,有个老师讲,只要你选我的课,保证80%以上80分,没有一个不及格。结果选这门课的人特别多。

  这是一个相互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学生重新树立对自己负责的观念。

  有的学生读书从来不是为自己读的,都是一直在为家庭、老师、社会读书,从没有想过长大之后自己成为一个完善的自我。教育是让人生活得更美好,让每个个体人格更为完善,让我们的人生更加充实。他自己都不能对自己负责,怎么样对我们的家庭、社会、国家负责呢?教育的理性回归,这才是最关键的。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